漢語字典
[①][ōu]
[《廣韻》烏侯切,平侯,影。]
“甌1”的繁體字。
(1)盆盂一類的瓦器。
(2)杯、碗之類的飲具。
(3)作量詞。
(4)瓦制打擊樂器。
(5)古代地區名。在今浙江省溫州一帶,后為溫州的別稱。
(6)方言。深陷,凹下。
(7)姓。春秋吳有甌冶子。見《通志·氏族二》。
[②][ǒu]
[《集韻》於口切,上厚,影。]
“甌2”的繁體字。
古代部落名。
音韻參考
[廣 韻]:烏侯切,下平19侯,ōu,流開一平侯影
[平水韻]:下平十一尤
[粵 語]:au1
[閩南語]:au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午集上】【瓦字部】 甌; 康熙筆畫:16; 頁碼:頁751第22【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烏侯切,音謳。【說文】小盆也。【廣韻】瓦器【正韻】今俗謂盌深者爲甌。【爾雅·釋器】甌瓿謂之瓵。【揚子·方言】罃甈謂之盎,其小者謂之升甌。 又金甌。【唐書·崔琳傳】初,明皇每命相,皆先書其名。一日書琳等名案上,會太子入,覆以金甌,曰:此宰相名,若自意之,卽中且賜酒。太子曰:非崔琳盧從愿乎。帝曰:然。 又【韻會】西甌,地名。駱越別種。又東甌,閩中地。【史記·趙世家】夫翦髮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註】索隱曰:劉氏云:今珠崖儋耳謂之甌人,是有甌越。正義曰:屬南越,故言甌越。輿地志云:交址,周時爲駱越,秦時曰西甌。文身斷髮避龍,則西甌駱又在番吾之西南。又【東越傳】乃立搖爲東海王,都東甌。【註】索隱曰:姚氏云:甌,水名。永嘉記:水出寧城十餘里,去郡城五里入江。昔有東甌王都城,有亭,積石爲道,今猶在也。【山海經】甌居海中。【註】今臨海永寧縣卽東甌,在岐海中也。 又【史記·滑稽傳】甌窶滿篝。【註】正義曰:甌窶,謂高地狹小之區,得滿篝籠也。 又【史記·匈奴傳】中有棄地,莫居千餘里,各居其邊爲甌脫。【註】韋昭曰:畍上屯守處。索隱曰:服虔云:作土室以伺漢人。又纂文曰:甌脫,土穴也。 又姓。甌冶子,吳人,善鑄劒。 又【集韻】於口切,音毆。西甌,駱越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