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燖
xún ? ㄒㄩㄣˊ
◎ 用火燒熟。
◎ 古代祭祀用的煮得半熟的肉:“祭禮有腥、燖、熟三獻。”
◎ 方言,用開水燙后去毛:揚湯燖毛。鴨毛不燖不凈。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燖 xún?
〈動〉
(1) 把已宰殺的豬或雞等用熱水燙后去掉毛 [hot-water depilate]
揚湯燖毛,毛須彌聚。——晁補之《豬齒臼化佛贊》
(2) 又如:燖毛;燖雞
(3) 古代祭祀用肉,沉于湯中使半熟;也泛指煮肉 [boil meat]
祭禮有腥、燖、熟三獻。——宋· 沈括《夢溪筆談》
漢語字典
[①][xún][qián]
[《廣韻》徐鹽切,平鹽,邪。]
[《集韻》徐心切,平侵,邪。]
(1)將肉放在熱湯中使之半熟。亦泛指煮肉。
(2)燖毛。
(3)同“燂”。烤。
音韻參考
[廣 韻]:徐鹽切,下平24鹽,xián,咸開三平鹽A邪
[平水韻]:下平十二侵·下平十四鹽
[粵 語]:cam4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巳集中】【火字部】 燖; 康熙筆畫:16; 頁碼:頁683第17【集韻】【韻會】【正韻】??徐心切,音尋。【玉篇】本作燂。詳燂字註。 又【集韻】或作燅。【儀禮·有司徹】乃燅尸俎。【註】古文燅皆作尋。記或作燖。春秋傳曰:若可燖也,亦可寒也。◎按左傳哀十二年,今本作若可尋也。 又【集韻】慈鹽切【韻會】昨鹽切,??音潛。【玉篇】本作燂。【集韻】沈肉於湯也。或作爓煔。【儀禮·聘禮註】膚豕肉也。惟燖者有膚。【釋文】燖,劉音尋。一本作爓,音潛。 又【廣韻】徐鹽切【集韻】徐廉切,??音閻。【廣韻】本作燅。詳燅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