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淤
yū ?ㄩˉ
◎ 水道被泥沙阻塞:淤塞。淤積。淤滯。淤埋。
◎ 河溝中沉積的泥沙:淤泥。淤溉。
◎ 同“瘀”。
英文翻譯
◎ 淤
silt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淤 yū?
〈名〉
(1) (形聲。從水,於( yú)聲。本義:水中沉淀的泥沙)
(2) 同本義 [silt]
春夏干燥, 少水時也, 故使河流遲, 貯淤而稍淺。 ——《漢書》
(3) 又如:淤灘(淤泥形成的灘地);引淤肥田
(4) 泥沙沖積成的地帶 [sludge]
楚人種麥滿河淤,仰看浮槎棲古木。—— 宋· 蘇軾《河復(fù)》
詞性變化
◎ 淤 yū?
〈動〉
(1) 將含有大量淤泥的河水引入低洼地,令其沉淀以改良土壤 [become silted up]
陽武縣民 邢晏等三百六十四戶言。”田沙堿瘠薄,乞淤溉…以助興修。——《宋史·河渠志》
(2) 又如:淤田(用水將淤泥引入農(nóng)田);淤溉(引含有大量淤泥的水灌田,使淤泥沉淀,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
(3) 滯塞,不流通 [silt up]
淤,淀滓濁泥也。——《說文》。字亦作“閼”。
渠成而用溉注填閼之水。——《漢書·溝洫志》。注:“閼,讀與淤同…填閼,謂壅泥也。”
(4) 又如:淤涌(淤塞的水流); 淤停(水淤積不流); 淤閼(堵塞。水流不通)
漢語字典
[①][yū]
[《廣韻》央居切,平魚,影。]
[《廣韻》依倨切,去御,影。]
亦作“1”。
(1)水中沉淀的泥沙。
(2)泥沙沖積成的地帶。
(3)將含有大量淤泥的河水引入低洼地,令其沉淀以改良土壤。引申為郁結(jié)。
(4)滯塞,不流通。參見“淤血”、“淤洳”。
(5)方言。溢出。
(6)污濁。
[②][yù]
[《廣韻》依倨切,去御,影。]
通“飫1”。
音韻參考
[廣 韻]:央居切,上平9魚,yū,遇開三平魚影
[平水韻]:上平六魚·去聲六御
[國 語]:yū
[粵 語]:jyu1jyu2jyu3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巳集上】【水字部】 淤; 康熙筆畫:12; 頁碼:頁630第23【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依據(jù)切,音飫。【說文】澱滓濁泥也。【玉篇】水中泥草。【杜篤·論都賦】畎瀆潤淤。 又【揚子·方言】水中可居者曰洲,三輔謂之淤。 又【廣韻】央居切【集韻】【韻會】【正韻】衣虛切,??音於。義同。 又【集韻】或從土作??。通作閼。【通鑑】秦鑿涇水爲渠,注塡閼之水。【集覽曰】閼,依據(jù)反。或作??。通作淤。 又與飫通。【馬融·廣成頌】擺牡班禽,淤賜犒功。【註】淤與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