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濟
(濟)
jì ? ㄐㄧˋ
◎ 渡,過河:同舟共濟。
◎ 對困苦的人加以幫助:濟世。救濟。賑濟。周濟。接濟。
◎ 補益:無濟于事。
英文翻譯
◎ 濟
aid cross a river help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濟
濟 Jǐ
〈名〉
(1) (形聲。從水,齊聲。本義:水名,即濟水。古四瀆之一)
(2) 同本義。[Ji River]
濟,濟水也。出 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 汦——《說文》
濟水源出 贊皇山。——《穆天子傳》
陰谷皆入濟。—— 清· 姚鼐《登泰山記》
(3) 發源于今河南省濟源縣西王屋山,原在山東境內與黃河并行入渤海。后因黃河改道,下游被黃河淹沒。現在黃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來濟水的河道
(4) 州名 [Ji prefecture]
(5)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置,治所在今山東省聊城東南
(6) 五代周置,在今山東省巨野縣
(7) 金置,在今吉林省農安縣
詞性變化
◎ 濟
濟 jǐ?
〈形〉
(1) 眾多 [numerous]
濟濟多士。——《左傳·成公二年》
(2) 又如:人才濟濟;濟濟(眾多);濟濟一堂(形容許多人聚集在一起);濟濟彬彬(形容人才眾多且文雅有禮)
(3) 整齊美好的樣子 [neat and fine]
四驪濟濟。——《詩·齊風·載驅》
(4) 又如:濟然;濟楚(整齊清潔);濟濟(整齊美好的樣子)
(5) 另見 jì?
基本詞義
◎ 濟
濟 jì?
〈動〉
(1) 渡過水流 [cross a stream]
濟乎江湖。——《楚辭·屈原·涉江》
濟河,圍令狐。——《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直掛云帆濟滄海。——唐· 李白《行路難》
(2) 又如:同舟共濟;濟勝之具(指能登山涉水的健康身體);濟水(渡水);濟涉(渡水);濟運(渡水運輸)
(3) 幫助;救助 [help;assist;salve]
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歐陽修《朋黨論》
惟以周窮濟乏為事。——《晉書·何攀傳》
濟師來攻。——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4) 又如:濟人利物;濟拔(從險惡的境地中救出);濟惠(濟會,濟惠。周濟,照顧);濟物(幫助他人);濟時(匡救時世)
(5) 拯救;救濟 [relieve]
殺黑龍以濟冀州。——《淮南子·覽冥》
此近難濟,恒事攻治,可延歲月。——《三國志·方伎傳》
(6) 又如:濟護(救護);濟恤(救濟);濟救(救濟);濟眾(救濟眾人);濟難(拯救時難);濟施(救濟施舍)
(7) [對事情]有益;成(多用于否定);發揮[作用][bring into play]
然后乃能各濟其所長也。——劉邵《人物志》
臼杵之利,萬民以濟。——《易·系辭下》
(8) 又如:無濟于事;人少了不濟事;濟事(頂用)
(9) 成就 [achieve]
必以忍,其乃有濟。——《書·君陳》
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后漢書·荀彧傳》
以濟大事。——《資治通鑒》
共濟世業。
事之不濟。
(10) 又如:濟勝(取勝);濟勛(濟功。成就功業);濟辦(成功地把事辦妥);濟克(成功)
(11) 停;止 [stop]
三月春風不濟。——《淮南子·時則》
(12) 增加 [increase;add]
盍請濟師于王。(盍:為什么不。)——《左傳·桓公十一年》
(13) 彌補 [make up]
又因中國文字太難,只得用圖畫來濟文字之窮的產物。——魯迅《且介亭雜文》
(14) 及,比得上 [can compare with]
果然我們就不濟鳳丫頭了?——《紅樓夢》
(15) 成;可以 [all right;well]
所言之事濟否?——《警世通言》
漢語字典
[①][jì]
[《廣韻》子計切,去霽,精。]
亦作“済1”。“濟1”的繁體字。
(1)渡河。
(2)渡口。
(3)越過;度過。
(4)流通;貫通。
(5)救助。
(6)調劑;彌補;補益。
(7)增援;增加。
(8)停止。
(9)利用;發揮(作用)。
(10)成功;成就。
(11)濡,沾濕。參見“濟濡”。
(12)充足;齊全。
(13)引申為好。
(14)猶及、如,比得上。
(15)通“霽”。雨雪轉晴。
(16)通“隮(躋)”。登上;到達。
[②][jǐ]
[《廣韻》子禮切,上薺,精。]
亦作“済2”。“濟2”的繁體字。
(1)古水名。古四瀆之一。《周禮·夏官·職方氏》、《漢書·地理志》、《說文》作“泲”,他書作“濟”。包括黃河南北兩部分。
(2)古水名。發源于河北省贊皇縣南,東流經高邑縣南,至寧晉縣南,注入泜水。
(3)見“濟2濟”。
(4)通“擠”。排斥;廢棄。
(5),過濾。
[③][qí]
[《集韻》前西切,平齊,從。]
亦作“済3”。“濟3”的繁體字。通“齊1”。
(1)莊敬。
(2)整治,使整齊。
音韻參考
[上古音]:脂部精母,tzyei
[平水韻]:上聲八薺·去聲八霽
[國 語]:jì,jǐ
[粵 語]:zai2zai3
[閩南語]:che3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巳集上】【水字部】 濟; 康熙筆畫:18; 頁碼:頁623第17〔古文〕泲?【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子禮切,音秭。水名。【說文】水出常山郡房子縣贊皇山。【釋名】濟,濟也,源出河北濟河而南也。【風俗通·山澤篇】濟者齊,齊其度量也。【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爲濟。【傳】泉源爲沇,流去爲濟。 又水名,出酈縣。【山海經】支離之山,濟水出焉。 又濟南,郡名。【廣輿記】漢初爲濟南國,景帝時分郡。 又濟濟,衆盛之貌。一曰多威儀也。【詩·大雅】濟濟多士。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子計切,音霽。渡也。【揚子·方言】過渡謂之涉濟。【詩·邶風】濟有深涉。 又止也。【詩·鄘風】旣不我嘉,不能旋濟。 又與霽通。亦止也。【爾雅·釋天】濟,謂之霽。【疏】濟,止也。今南陽人呼雨止爲霽。 又成也。【左傳·僖二十年】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 又利用也。【易·繫辭】臼杵之利,萬民以濟。 又益也。【左傳·桓十一年】莫敖曰:盍請濟師于王。又賙救也。【易·繫辭】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又相助也。【易·謙卦】天道下濟而光明。 又【揚子·方言】濟,憂也。陳楚或曰溼,或曰濟。 又讀作擠,滅也。【晉語】二帝用師,以相濟也。【註】濟,當讀爲擠。 又【集韻】前西切,音齊。濟濟,祭祀容。 又在禮切,音薺。與霽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