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梆
bāng ? ㄅㄤˉ
◎ 〔梆子〕a.打更用的響器;b.打擊樂器,用于戲曲、樂曲伴奏;c.戲曲聲腔之一,如“河北梆梆”。
◎ 象聲詞,敲打木頭的聲音:梆梆梆的敲門聲。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梆 bāng?
〈名〉
(1) (本義:木名)
(2) 梆子,用竹筒或挖空木頭做成的發(fā)聲器。用于巡更或聚眾 [watchman's clapper]
知縣才發(fā)二梆,不曾坐堂。——《儒林外史》
(3) 中國地方戲曲梆子腔打擊樂器梆子的簡稱 [slit drum]
詞性變化
◎ 梆 bāng?
<象>
敲打木頭的聲音 [rat-tat]
◎ 梆 bāng?
〈動〉
〈方〉∶敲打 [beat]
好動手去梆。——《白洋淀紀事》
漢語字典
[①][bāng]
[《廣韻》博江切,平江,幫。]
(1)梆子。
(2)象聲詞。
(3)方言。打,敲擊。
(4)硬,生硬。參見“梆硬”。
(5)量詞。
音韻參考
[平水韻]:上平三江
[國 語]:bāng
[粵 語]:bong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辰集中】【木字部】 梆; 康熙筆畫:11; 頁碼:頁528第11【唐韻】博江切【集韻】【類篇】??江切,??音邦。木名也。 又【正字通】斲木,背穿孔,官衙設之,爲號召之節(jié)。或以竹作筒,兩頭留節(jié),旁穿小孔,擊之有聲,似古之用??。【六書故】字從邦,謂聲邦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