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摘
zhāi ? ㄓㄞˉ
◎ 采取,拿下:采摘。摘取。摘桃子。摘除。
◎ 選取:摘要。摘錄。摘編。文摘。摘引。尋章摘句。指摘(挑出缺點)。
◎ 借:摘兌。東摘西借。
英文翻譯
◎ 摘
cull pack plunk select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摘 zhāi?
〈動〉
(1) (形聲。小篆字形,從手,啻( chì)聲。本義:用手采下或取下)
(2) 同本義 [pick;pluck;take off ]
摘,摭果樹實也。——《說文》
摘,取也。——《廣雅》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新唐書·承天皇帝傳》
以摘之。——三國魏· 邯鄲淳《笑林》
摘而藏之。——明· 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
(3) 又如:摘膽剜心(形容殺人者的兇殘);摘肩兒(摘下肩上的擔子);摘青(謂果實等未成熟即采摘);摘瓜抱蔓(喻一掃而空);摘桃子(比喻坐享其成);摘棉花;摘蘋果
(4) 除去,去掉 [remove]
過了三天再不去,叫人來摘門下瓦。——《儒林外史》
(5) 又如:把燈泡摘下來;摘帽(脫下帽子);摘頭(除去頭上首飾);摘不開(擺脫不了)
(6) 摘錄 [take passages]
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唐· 李賀《南國》
(7) 又如:摘句(摘錄文章詩歌之句);摘鈔(擇要抄錄);摘句尋章(摘取搜尋文章的片斷詞句。指讀書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8) 調撥 [allocate]。如:摘那(調撥);摘撥(調派)
(9) 〈方〉∶借 [borrow]。如:摘了幾個錢救急;摘錢(因急用而臨時告借)
漢語字典
[①][zhāi]
[《廣韻》陟革切,入麥,知。]
亦作“擿3”。
(1)用手指采下或取下。
(2)指用手輕拉。
(3)除去,去掉。
(4)選取;抽取。
(5)指摘要。
(6)指摘,責備。
(7)借貸。參見“摘借”。
(8)信服。參見“摘伏”。
[②][tì]
[《廣韻》他歷切,入錫,透。]
(1)發,開發。
(2)揭發。
(3)擾亂。
(4)用手指撥弄弦索樂器。
(5)剔,挑。
[③][zhì]
即搔頭。婦女首飾的一種。
音韻參考
[廣 韻]:陟革切,入21麥,zhe,梗開二入耕知
[平水韻]:入聲十一陌·入聲十二錫
[唐 音]:dj?k
[國 語]:zhāi,zhé
[粵 語]:zaak6
[閩南語]:tek4,tiah4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卯集中】【手字部】 摘; 康熙筆畫:15; 頁碼:頁449第32【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他歷切,音剔。【說文】拓果樹實也。一曰指近之也。【傅毅·舞賦】摘齊行列。【註】指摘行列。使整齊也。 又【廣韻】發也,動也。【元稹詩】共邀連榻坐,兼去摘船行。【自註】音剔。 又【唐韻】竹厄切【集韻】【韻會】陟革切,??音謫。手取也。【唐書·建寧王倓傳】天后次子賢作歌曰: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歸。或作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