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悱
fěi ?ㄈㄟˇ
◎ 想說可是不能夠恰當(dāng)?shù)卣f出來:悱憤(憂思蓄積)。悱惻。不悱不發(fā)。
詳細(xì)解釋
詳細(xì)字義
◎ 悱 fěi?
〈形〉
(1) 想說而說不出的樣子 [be desirous but unable to speak out]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論語·述而》
(2) 又如:悱悱(抑郁于心而未能表達(dá)貌);悱發(fā)(欲說而不能,有待別人開導(dǎo)啟發(fā))
漢語字典
[①][fěi]
[《廣韻》敷尾切,上尾,敷。]
想說而未能說出。《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朱熹集注:“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一說為哀怨。
音韻參考
[廣 韻]:敷尾切,上7尾,fěi,止合三上微滂
[平水韻]:上聲五尾
[國 語]:fěi
[粵 語]:fei2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卯集上】【心字部】 悱; 康熙筆畫:12; 頁碼:頁388第36【廣韻】【正韻】敷尾切【集韻】【韻會】妃尾切,??音斐。【論語】不悱不發(fā)。【朱註】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集韻】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