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息
xī ? ㄒㄧˉ
◎ 呼吸時進出的氣:鼻息。喘息。嘆息。窒息。瞬息萬變。
◎ 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寧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
◎ 繁殖,滋生:休養生息。滋息。
◎ 音信:消息。信息。
◎ 兒女:子息。
◎ 利錢:息率(lǜ)。利息。月息。
反義詞
作
英文翻譯
◎ 息
breath cease interest news rest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息 xī?
〈動〉
(1) (會意兼形聲。從心,從自,自亦聲。自,鼻子。古人以為氣是從心里通過鼻子呼吸的。本義:喘氣;呼吸)
(2) 同本義 [breathe;pant]
息,喘也。——《說文》
亦孔之。——《詩·大雅·桑柔》。箋:“如仰疾風,不能息也。”
尚不敢惕息。——《漢書·揚雄傳》。注:“出入氣也。”
則心惕息。——《漢書·司馬遷傳》。注:“喘息也。”
武氣絕,半日復息。——《漢書·蘇武傳》
隨形勢為溝墻,庶息響相聞,易于守御。——《明史·王復傳》
(3) 又如:喘息(急促呼吸);息息(呼吸;氣息出入);息窒(窒息,呼吸困難);息響(呼吸的聲音);息賁(中醫病名。指呼吸急促、氣逆上奔的癥候)
(4) 嘆氣 [sigh]
北山愚公長息。——《列子·湯問》
喟然大息。——《漢書》
閔王太息。——《戰國策·齊策》。注:“長出氣也。”
(5) 又如:嘆息(嘆氣);息悒(嘆息憂悶)
(6) 停止,停息 [stop]
息,安也。——《廣雅》
息,休也。——《釋言》
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禮記·檀弓》。注:“猶安也。”
而不得息。——《呂氏春秋·適威》。注:“安也。”
臣必致死禮以息楚。——《左傳·昭公八年》
莫不敢遑息。——《詩·召南·殷其靁》
君子以自強不息。——《易·乾》
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詩·鄭風·狡童》
晝夜不息。——《廣東軍務記》
請息交以絕游。——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無時而息。——[英]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杜甫《羌村三首》
(7) 又如:息口(停口);息手(停手);息糜(制止;停止);息言(停止言事);息甲(解除盔甲。停戰)
(8) 休息 [rest]
民亦勞止,汔可小息。——《詩·大雅·民勞》
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息景(息影。退隱閑居);息勞(休息);息喘(喘息。比喻緊張活動中的短暫休息);作息(工作和休息);歇息(休息);息力(休息)
(10) 滋息;生長 [grow]
消息盈虛,終則有始。——《莊子·秋水》
(11) 又如:息馬(畜養、蕃息馬匹);息人,息民(使人民得到休養生息)
(12) 平息 [calm down]
望峰息心。——《藝文類聚·吳均·與朱元思書》
(13) 又如:息事(平息事端);息喘(平息喘氣)
(14) 消除 [get rid of]
息子貢之志。——《韓非子·五蠹》
(15) 又如:息望(不再生妄想);息慮(消除擔憂;消除雜念)
(16) 通“熄”。熄滅;消失 [go out]
彖曰:“革,水火相息”。——《易·革》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莊子·消遙游》
(17) 又如:息了心(斷了念頭;死心);息滅(熄滅;絕滅);息機(熄滅機心)
詞性變化
◎ 息 xī?
〈名〉
(1) 氣息,呼吸時出入的氣 [breath]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莊子·逍遙游》
屏息觀之。——明· 魏禧《大鐵椎傳》
半日復息。——《漢書·李廣蘇建傳》
數息可達。——唐· 李朝威《柳毅傳》
(2) 又如:一息尚存;鼻息
(3) 利息,利錢 [interest]
歲余不入,貸錢者多不能與其息,客奉將不給。——《史記·孟嘗君傳》
(4) 又如:息利(利息);息金(利錢,利息)
(5) 消息 [message]
至今已八九日,并無息耗,不免憂疑。——歐陽修《熙寧四年與大寺丞書》
(6) 又如:信息(音信;消息);息耗(消息,信息)
(7) 親生子女 [one's own children]
汝息為我子,汝親為我翁。——張籍《董公詩》
(8) 又如:息子(親生兒子);息女(親生女兒);息男(親生兒子)
(9) 春秋時諸侯國名 [Xi state]。故址在今河南省息縣北
(10) 姓
漢語字典
[①][xī]
[《廣韻》相即切,入職,心。]
(1)呼吸。一呼一吸謂之一息。
(2)指氣息,呼吸時出入的氣。
(3)嘆氣。
(4)形容時間短暫、迅速。
(5)消息。
(6)滋息;生長。
(7)利息,利錢。
(8)兒子。
(9)指女兒。
(10)停止,停息。
(11)休息。
(12)指棲息。
(13)安寧;靜止。
(14)滅絕;消失。
(15)慰勞。
(16)古禮之一。指鄉飲酒。
(17)通“瘜”。贅肉。
(18)春秋時諸侯國名。一作鄎。姬姓,后滅于楚。故城在今河南省息縣北。
(19)姓。明代有息隆泰。
音韻參考
[上古音]:職部心母,si?k
[廣 韻]:相即切,入24職,xi,曾開三入蒸心
[平水韻]:入聲十三職
[唐 音]:*si?k
[國 語]:xī
[粵 語]:sik1
[閩南語]:sek4,sit4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卯集上】【心字部】 息; 康熙筆畫:10; 頁碼:頁385第20〔古文〕??【唐韻】相卽切【集韻】【韻會】【正韻】悉卽切,??音熄。【說文】喘也。【增韻】一呼一吸爲一息。 又大聲歎曰太息。【戰國策】閔王太息。【註】長出氣也。【前漢·高帝紀】喟然太息。【師古註】太息之大也。又累氣曰累息。【後漢·任延傳】吏民累息。 一曰止也。【禮·檀弓】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註】息猶安也。言茍且取安也。王氏曰:且止之辭。 又處也。【詩·小雅】無恆安息。【傳】息,猶處也。 又生也。【周禮·地官】以保息六養萬民。【前漢·宣帝紀】??者不可息。【師古註】息謂生長。言劓刖之徒,不可更生長也。 又【禮·月令註】陽生爲息。 又子曰息。【東觀漢記】此蓋我子息也。【戰國策】老臣賤息舒祺,最少。又【尸子】棄黎老之言,用姑息之語。【註】姑,婦也。息,小兒也。 又出錢生子亦曰息。【周禮·地官·泉府】凡民之貸者,以國服爲之息。 又勞也。【儀禮·鄕飮酒禮】乃息司正。【註】息,勞也。【釋文】勞,力報反。 又休也。【周禮·春官·籥章】以息老物。【註】休息之也。又【冬官·考工記·梓人】張獸侯,則王以息燕。【註】息者,休農息老物也。 又【釋名】息,塞也,塞滿也。 又國名。又新息縣,本息故國,徙於東,故加新字。【左傳·隱十一年】息侯伐鄭。【註】息國,汝南新息縣。【釋文】一本作鄎。又安息,戎國,去長安萬六百里。【風俗通】戎類有六,五曰鼻息。 又土自長息無限,曰息壤。【山海經】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又姓。【姓苑】今襄陽有此姓。又息夫,複姓。 又葉私列切,音屑。【蘇軾·遊香積寺詩】把玩竟不食,棄置長太息。幽尋恐不繼,書版記歲月。 從心從自,自亦聲。【徐鍇曰】自,鼻也。氣息從鼻出。會意。
考證:〔【禮·檀弓】小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謹照原文小人改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