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帛
bó ? ㄅㄛˊ
◎ 絲織品的總稱:布帛。帛書。帛畫。化干戈為玉帛(喻變爭斗為友善)。竹帛(指書籍)。簡蠹帛裂(書壞了)。
英文翻譯
◎ 帛
silk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帛 bó?
〈名〉
(1) (形聲。從巾,白聲。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白”字,下面是“巾”字。本義:絲織品的總稱)
(2) 同本義 [silks]
王所賜金帛,歸盡藏之。——漢· 劉向《列女傳》
大帛之冠。——《左傳·閔公二年》
執玉帛者萬國。 ——《淮南子·原道》
孤執皮帛。——《周禮·大宗伯》
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論語·陽貨》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
瓦縫參差,如周身之帛縷。——杜牧《阿房宮賦》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傳·莊公十年》
(3) 又如:布帛(棉織品和絲織品的總稱);玉帛;財帛;帛召(寫在帛上的詔書);帛畫(畫在絲織物上的圖畫)
(4) 指帛書 [book copied on silk]
簡蠹帛裂,三寫易字。——《文心雕龍》
漢語字典
[①][bó]
[《廣韻》傍陌切,入陌,並。]
(1)古代絲織物的通稱。
(2)指束帛。以帛五匹為一束,古代用作聘問、饋贈的禮物。
(3)帛書。
(4)通“白”。
(5)姓。漢有帛章。見《後漢書·李憲傳》。
音韻參考
[廣 韻]:傍陌切,入20陌,bó,梗開二入庚並
[平水韻]:入聲十一陌
[唐 音]:bh?k
[國 語]:bó
[粵 語]:baak6
[閩南語]:peh8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寅集中】【巾字部】 帛; 康熙筆畫:8; 頁碼:頁330第07【唐韻】旁陌切【集韻】【韻會】薄陌切,??音白。【說文】繒也。【廣韻】幣帛。【易·賁卦】賁于丘園,束帛戔戔。【書·堯典】五玉三帛。【傳】三帛,諸侯世子執纁,公之孤執元,附庸之君執黃。【周禮·春官·典命註】帛,如今璧色繒也。【左傳·閔二年】衞文公大帛之冠。【註】大帛,厚繒。【後漢·鄧后紀】必書功於竹帛。【註】帛謂縑素。 又執帛,官名【前漢·曹參傳】乃封參爲執帛。【註】張晏曰:執帛,孤卿也。或曰楚官名。 又草名。【爾雅·釋草】帛似帛,華山有之。【疏】華山有草,葉似帛者,因以名云。 又姓。【神仙傳】吳有帛和。【水經注】瀍水西有帛仲理墓。 又葉僕各切,音薄。【禮·禮運】以烹以炙,以爲醴酪。治其絲麻,以爲布帛。【又】疏布以羃,衣其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
考證:〔【爾雅·釋草】帛似帛,華山有之,【疏】華山有草,葉似帛者,因名帛草。〕 謹照原文因名帛草改因以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