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yǔ)字典
[①][wāng]
[《廣韻》烏光切,平唐,影。]
亦作“尩1”。亦作“尫1”。亦作“1”。“匡2”的被通假字。
(1)指胸、脛、背等處骨骼的彎曲癥。亦指有這種殘疾的人。
(2)指孱弱;瘦弱。
(3)引申指弱小。
(4)步態(tài)不正。引申指行為邪惡。
音韻參考
[國(guó) 語(yǔ)]:wāng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寅集上】【尢字部】 尩; 康熙筆畫(huà):7; 頁(yè)碼:頁(yè)298第12【廣韻】【集韻】【韻會(huì)】【正韻】??烏光切。同??。【說(shuō)文】跛曲脛也,本作尣,今作尩。又【禮·檀弓】歲旱,??公召縣子曰:吾欲暴尩而奚若。曰:天則不雨,而暴人之疾,子虐母,乃不可與。【註】尩者,疾病之人,其面向天暴之,冀天之哀其病而雨也。【左傳·僖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尩。臧文仲曰:非旱備也,修城郭,貶食省用,務(wù)穡勸分。此其務(wù)也。巫尩何爲(wèi)。 又羸弱也。【韓愈文】人固有尩羸而壽考。 又【韻會(huì)】或作匡。【荀子·正論篇】傴巫跂匡。讀作尩。亦作?。【註】廢疾之人。??與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