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宛
wǎn ?ㄨㄢˇ
◎ 曲折:委宛。宛妙(聲音婉轉(zhuǎn)動(dòng)聽)。宛轉(zhuǎn)(zhuǎn )(a.輾轉(zhuǎn);b.同“婉轉(zhuǎn)”)。
◎ 仿佛:宛然。宛如。宛若(仿佛,好像)。
◎ 姓。
英文翻譯
◎ 宛
as if winding
詳細(xì)解釋
詳細(xì)字義
◎ 宛 wǎn?
〈動(dòng)〉
(1) (形聲。從宀( mián),夗( yuàn)聲。象屋里的草彎曲自相覆蓋。本義:彎曲)
(2) 同本義 [bend]
宛,屈草自覆也。——《說文》
宛宛黃龍。——《史記·司馬相如傳》
是以欲談?wù)咄鹕喽搪暋!?a href="#">漢書·揚(yáng)雄傳下》
(3) 又如:宛妙(事物屈曲美妙);宛虹(彎曲的虹);宛曲(輾轉(zhuǎn);曲折);宛委(彎曲;曲折);宛宛(盤旋屈曲的樣子;山川道路蜿蜒曲折);宛燀(回旋盤曲)
(4) 晃蕩;搖動(dòng) [sway]
晴野霞飛綺,春郊柳宛絲。——白居易詩(shī)
(5) 釋散 [dispersing]
紛乎宛乎。——《莊子》。成玄英疏:“紛綸宛轉(zhuǎn),并釋散之貌也。”
詞性變化
◎ 宛 wǎn?
〈形〉
(1) 委婉;婉轉(zhuǎn) [mild and roundabout]
一面收拾禮物,徑往東京,投宿省院諸官,令其于天子之前,善言啟奏,別作宛轉(zhuǎn)。——《水滸傳》
(2) 又如:宛款(委婉誠(chéng)懇);宛曼(柔媚;婉轉(zhuǎn)曼妙);宛暢(婉轉(zhuǎn)流暢);宛篤(婉曲而誠(chéng)摯);宛態(tài)(含蓄曲折的情態(tài));宛折(婉轉(zhuǎn)曲折)
(3) 溫柔 [gentle and soft]。如:宛約(形容步態(tài)柔美);宛順(和順;柔順)
(4) 凹入;低洼 [hollow]
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詩(shī)·陳風(fēng)·宛丘》。毛傳:“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
(5) 隆起 [swelling]
宛中宛丘。——《爾雅·小宛》。郭璞注:“宛,謂中央隆高。”
(6) 順利;順?biāo)?[smoothly]
天為粵宛,草木養(yǎng)長(zhǎng),五谷蕃實(shí)秀大。——《管子》
(7) 小 [small]
宛彼鳴鳩,翰飛戾天。——《詩(shī)·小雅·小宛》
◎ 宛 wǎn?
〈副〉
(1) 似乎,好像;仿佛 [as if]
宛然可遇。——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宛然尚在。——《聊齋志異·促織》
(2) 又如:宛肖(逼真;極像);宛類(很像)
(3) 事物真切可見,歷歷在目 [clearly]。如:宛爾(明顯的樣子;真切的樣子)
漢語(yǔ)字典
[①][wǎn]
[《廣韻》於阮切,上阮,影。]
(1)曲折,彎曲。
(2)指使彎曲。
(3)委曲順從。參見“宛如”、“宛然”。
(4)微小貌。
(5)猶仿佛。
(6)謂清楚地。又為果然。
(7)量詞。
(8)通“苑”。死貌;枯萎貌。《詩(shī)·唐風(fēng)·山有樞》:“子有衣裳,弗曳弗屢;子有車馬,弗馳弗驅(qū)。宛其死矣,他人是愉。”毛傳:“宛,死貌。”馬瑞辰通釋:“'宛'即'苑'之叚借,《淮南·本經(jīng)訓(xùn)》:'百節(jié)莫苑',高注:'苑,病也。'《俶真訓(xùn)》'形苑而神壯',高注:'苑,枯病也。'”晉潘岳《笙賦》:“棗下纂纂,朱實(shí)離離,宛其落矣,化爲(wèi)枯枝。”《南史·徐勉傳》:“古往今來,豪富繼踵,高門甲第,連闥洞房,宛其死矣,定是誰(shuí)室?”清鈕琇《觚賸·酒兵》:“百年幾遇月中秋,宛其死矣空悲咽。”一說,猶假如。參閱劉淇《助字辨略》卷三。
(9)通“苑”。苑囿。
(10)姓。春秋有宛春。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②][yuān]
[《廣韻》於袁切,平元,影。]
(1)古時(shí)楚國(guó)地名。秦昭襄王置縣。治所在今河南南陽(yáng)。戰(zhàn)國(guó)時(shí)為楚著名鐵產(chǎn)地。秦以后每為南陽(yáng)郡治所。
(2)用同“寃”。參見“宛2惱”。
(3)見“宛2雛”。
[③][yùn]
[《集韻》委隕切,上隱,影。]
通“藴1”。
積聚。參見“宛3財(cái)”、“宛3暍”、“宛3藏”。
[④][yù]
[《集韻》紆勿切,入迄,影。]
通“鬱1”。
[⑤][yuè]
[《集韻》於月切,入月,影。]
通“黦1”。
黃黑色。參見“宛5黃”。
音韻參考
[廣 韻]:於袁切,上平22元,yuān,山合三平元影
[平水韻]:上平十三元·上聲十三阮
[唐 音]:qiu?n,qiu??n
[國(guó) 語(yǔ)]:wǎn,yuān
[粵 語(yǔ)]:jyun1jyun2
[閩南語(yǔ)]:oan2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寅集上】【宀字部】 宛; 康熙筆畫:8; 頁(yè)碼:頁(yè)284第01〔古文〕惌【唐韻】【正韻】於阮切【韻會(huì)】委遠(yuǎn)切,??音琬。【說文】屈草自覆也。 又宛然猶,依然。【詩(shī)·秦風(fēng)】宛在水中央。【註】宛然,坐見貌。【魏風(fēng)】好人提提,宛然左辟。【註】宛然,讓之貌。 又丘名。【爾雅·釋丘】宛中,宛丘。【又】丘上有丘爲(wèi)宛丘。【註】宛謂中央隆高。 又平聲。【玉篇】【集韻】【類篇】??於袁切,音鴛。大宛,西域國(guó)名,去長(zhǎng)安萬(wàn)二千五百里。 又縣名。【一統(tǒng)志】宛,本申伯國(guó),春秋時(shí)屬晉,戰(zhàn)國(guó)爲(wèi)韓宛邑,秦爲(wèi)宛縣,漢因之,明屬南陽(yáng)府。 又姓。【左傳】鄭大夫宛射犬,楚大夫宛春。 又去聲,於願(yuàn)切,音苑。小也。【詩(shī)·小雅】宛彼鳴鳩。【註】宛,小貌。 又入聲,紆勿切,音鬱。【史記·倉(cāng)公傳】寒濕氣宛。與苑鬱通。 又葉於云切,音熅。【前漢·班固敘傳】漢武勞神,圖遠(yuǎn)甚勤。王師嘽嘽,致誅大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