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堵
dǔ ? ㄉㄨˇ
◎ 阻塞(sāi ㄙㄞ),擋:堵塞。堵?lián)?/a>。堵截。堵?lián)?/a>。堵嘴。
◎ 心中不暢快:堵心。
◎ 墻:圍者如堵。
◎ 量詞,用于墻。
◎ 古代鐘或磐十六枚編成一組,掛在一個架子上稱“一堵”。
◎ 姓。
英文翻譯
◎ 堵
stop up block up stifled
詳細(xì)解釋
詳細(xì)字義
◎ 堵 dǔ?
〈名〉
(1) (形聲。從土,者聲。本義:墻壁)
(2) 同本義 [wall]
堵,垣也。五版為一堵。——《說文》
環(huán)堵之室。——《淮南子·原道》
止如堵墻。——《尉繚子·戰(zhàn)威》
(3) 又如:堵墻(墻垣,土墻。用來比喻密集的人群);堵垣(墻)
(4) 古代墻壁的面積單位,古代用板筑法筑土墻,五板為一堵,板的長度就是堵的長度,五層板的高度就是堵的高度 [measurement of a wall in ancient times]
百堵皆作。——《詩·小雅·鴻雁》
(5) 又如:堵雉(墻垣的長度和高度)
詞性變化
◎ 堵 dǔ?
〈動〉
堵塞 [stop up;block up]。如:堵當(dāng)(抵擋;阻擋);堵御(阻擋抵御);堵嘴(理屈而語塞;給人利益使其不說反對話);堵搡(方言。用話堵人,使人無言可對);把窟窿堵上;把老鼠洞堵死
◎ 堵 dǔ?
〈量〉
多用于墻,也用于其他物體。如:一堵煙塵;一堵墻
漢語字典
[①][dǔ]
[《廣韻》當(dāng)古切,上姥,端。]
亦作“鍺1”。亦作“陼2”。
(1)古代筑墻的計(jì)量單位名。古以版筑法筑土墻,一版之長,五版之高,為堵。
(2)泛指墻。
(3)謂居處。
(4)阻擋;堵塞。
(5)憋悶;不舒暢。
(6)量詞。用于整段的墻。
(7)將編鐘或編磬十六枚懸于一虡之稱。
(8)姓。春秋時鄭有堵叔。見《左傳·僖公七年》。
[②][zhě]
[《廣韻》章也切,上馬,章。]
水名。堵河,在湖北省西北部,是漢水支流。
音韻參考
[上古音]:魚部端母,ta
[廣 韻]:當(dāng)古切,上10姥,dǔ,遇開一上模端
[平水韻]:上聲七麌
[唐 音]:do?
[國 語]:dǔ
[粵 語]:dou2
[閩南語]:toD2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丑集中】【土字部】 堵; 康熙筆畫:12; 頁碼:頁234第09【唐韻】當(dāng)古切【集韻】【韻會】【正韻】董五切,??音賭。【說文】垣也。一丈爲(wèi)板,五板爲(wèi)堵。【詩·小雅】百堵皆作【韓詩外傳】原憲居環(huán)堵之室,茨以蓬蒿。 又懸鐘磬之名。【周禮·春官】小胥半爲(wèi)堵,全爲(wèi)肆。【註】凡編鐘編磬,各十六枚,半懸之在一虡,謂之堵,全??之在一虡,謂之肆。 又相安曰安堵。【史記·高帝記】上入關(guān),約法三章,吏民皆安堵如故。 又畜積之象。【莊子·盜跖篇】欲富就利,故滿若堵。 又方語,若箇,這箇,兀的,曰阿堵。【晉書·王衍傳】衍口未嘗言錢字,婦令婢以錢繞牀下,不得行,衍晨起呼婢曰:舉卻阿堵中物。 又姓。【左傳】鄭有堵叔。 又【廣韻】章也切【集韻】止野切,??音者。縣名。【史記·張釋之傳】釋之,堵縣人。亦姓。【左傳】鄭堵女父,堵狗。 又山名。【山海經(jīng)】苦山東曰堵山,神天愚居之。 又水名。【水經(jīng)注】堵水,出堵陽北山南,源逕小堵鄕。【後漢·光武紀(jì)】岑彭爲(wèi)征南大將軍,討鄧奉于堵鄕。 又【集韻】東徒切。同闍。城門臺也。 又時遮切,音蛇。【爾雅·釋宮】闍謂之臺。闍,或從土。
考證:〔【周禮·春官】小胥凡爲(wèi)堵,全爲(wèi)肆。【註】凡編鐘編磬,各十六枚,半懸之在一簴,謂之堵,全陳之在一簴,謂之肆。〕 謹(jǐn)照原文凡爲(wèi)堵改半爲(wèi)堵。註內(nèi)兩簴字??改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