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嗌 ài?
〈動〉
(1) 咽喉塞住 [choke]
嗌,噎也…秦 晉或曰嗌。——《方言》
嗌不容粒。——《谷梁傳·昭公十九年》。
(2) 又如:嗌喉(上吊身亡)
(3) 另見 yì?
基本詞義
◎ 嗌 yì?
〈名〉
(1) 咽喉 [throat]
咽,又謂之嗌,氣所流通,厄要之處也。——《釋名》
食之已嗌痛。——《山海經·北山經》
使我嗌疾而腰急。——《列子·湯問》
嗌于面塵,身無膏澤。——《素問》
(2) 喻指交通要道 [vital communication line]
嗌者,扼也,扼要之處也。——《說文解字注》
(3) 嗌喔 [sound of flattering]。如:嗌嘔(嗌喔。形容奉承取媚的聲音)
(4) 另見 ài?
漢語字典
[①][yì]
[《廣韻》伊昔切,入昔,影。]
(1)咽喉。亦指咽頭。
(2)喻指交通要道。
(3)見“嗌喔”。
[②][ài]
[《集韻》烏懈切,去卦,影。]
(1)咽喉阻塞。
(2)話語突然中斷。
[③][wò]
[《集韻》乙角切,入覺,影。]
笑聲。參見“嗌3嗌”。
音韻參考
[廣 韻]:伊昔切,入22昔,yi,梗開三入清影
[平水韻]:去聲十卦·入聲十一陌
[國 語]:yì,ài
[粵 語]:aai3jik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丑集上】【口字部】 嗌; 康熙筆畫:13; 頁碼:頁202第19【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伊昔切,音益。【說文】咽也。【穀梁傳·昭十九年】歠飦粥嗌,不容粒。【註】嗌,喉也。【楚辭·大招】四酎幷孰,不歰嗌只。【史記·倉公傳】飮食下嗌。【老子·道德經】終日號而嗌不嗄。 又【集韻】乙革切,音戹。義同。【莊子·大宗師】屈服者,其嗌言若哇。【釋文】嗌,郭音厄。 又【集韻】乙角切,音渥。笑也。【韓詩外傳】疾笑嗌嗌,威儀固陋。 又【集韻】烏懈切,音隘。【揚子·方言】嗌,噎也。秦晉或曰嗌,又曰噎。【註】皆謂咽痛。 又【集韻】壹計切,音翳。與齸同。江東名咽爲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