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啼
tí ? ㄊㄧˊ
◎ 哭,出聲地哭:啼哭。啼泣。悲啼。啼笑皆非。
◎ 鳥獸叫:啼鳴。啼叫。虎嘯猿啼。
反義詞
笑
英文翻譯
◎ 啼
caw crow cry ululate weep loud
詳細(xì)解釋
詳細(xì)字義
◎ 啼
嗁 tí?
〈動〉
(1) (形聲。從口,帝聲。本義:放聲痛心地哭)
(2) 同本義 [weep aloud]
嗁,號也。——《說文》。段注:“號,痛聲也。”
見人方引嬰兒欲投之江中,嬰兒啼。——《呂氏春秋·察今》
婦啼一何苦。——唐· 杜甫《石壕吏》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傷仲永》
兒醒大啼。——《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含乳啼。
兒懼,啼告母。——《聊齋志異·促織》
(3) 又如:啼呼(哭叫,叫喚);啼饑(因饑餓而號哭);啼天哭地(非常悲慘);啼咽(悲哽)
(4) 叫鳴 [cry]
自在嬌鶯恰恰啼。——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千里鶯啼綠映紅。——唐· 杜牧《江南春絕句》
淥水蕩漾清猿啼。——唐·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虎嘯猿啼。——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5) 又如:啼叫;啼喚(鳴叫);啼唱
(6) 哭泣 [tear]
兒含乳啼聲。——林嗣環(huán)《口技》
(7) 又如:啼哭郎君(指辦事無能,只知啼哭了事者)
詞性變化
◎ 啼 tí?
〈名〉
(1) 眼淚 [tears]。
(2) 如:啼妝女(形容女子姿色迷人。東漢時,婦女以粉拭目下,有似哭啼淚痕,故名);啼眼(淚眼);啼痕(淚痕);啼妝(借指美人的淚痕)
漢語字典
[①][tí]
[《廣韻》杜奚切,平齊,定。]
“嗁1”的今字。亦作“嗁1”。“諦2”的被通假字。亦作“謕1”。
(1)悲哀的哭泣。
(2)借指眼淚。
(3)鳴叫。
音韻參考
[廣 韻]:杜奚切,上平12齊,tí,蟹開四平齊定
[唐 音]:*dhei
[國 語]:tí
[粵 語]:tai4
[閩南語]:thi5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丑集上】【口字部】 啼; 康熙筆畫:12; 頁碼:頁197第01〔古文〕謕【說文】同嗁。【禮·喪大記】主人啼。【穀梁傳·僖十年】麗姬下堂而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