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吡
pǐ ? ㄆㄧˇ
◎ 詆毀,斥責:“而吡其所不為也”。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吡 bǐ?
{動}
(1) 詆毀 [slander]
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其所不為者也。——《莊子·列御寇》
(2) 比較。通“比” [compare]
異類不吡,說在量。——《墨子》。高亨校詮:吡讀為比,較也
詞性變化
◎ 吡 bǐ?
(1) ——用于有機化學的外語音譯字
吡啶
(2) 另見 pǐ?
基本詞義
◎ 吡 pǐ?
〈動〉
詆毀;斥責 [slander]
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其所不為者也。——《莊子》
漢語字典
[①][pǐ]
[《廣韻》匹婢切,上紙,滂。]
通“諀1”。
詆毀。
[②][bì]
[《廣韻》毗必切,入質,並。]
(1)象聲詞。參見“吡2吡”、“吡2哩叭喇”。
(2)見“吡2唎”。
(3)見“吡2噉”。
[③][bǐ]
(1)同“比”。比較。
(2)見“吡3咯”。
音韻參考
[廣 韻]:匹婢切,上4紙,pǐ,止開三上支A滂
[國 語]:bǐ
[粵 語]:bei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丑集上】【口字部】 吡; 康熙筆畫:7; 頁碼:頁177第24【廣韻】昆必切【集韻】簿必切,??音苾。【玉篇】鳴吡吡。【類篇】鳥聲。【廣韻】亦作咇。 又【廣韻】匹婢切【集韻】普弭切,??音仳。【廣韻】訾也。【莊子·列禦??】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其所不爲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