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吞
tūn ? ㄊㄨㄣˉ
◎ 不嚼或不細嚼而咽入:吞吐。吞咽。吞噬。狼吞虎咽。氣吞山河。忍氣吞聲。
◎ 兼并,侵占:吞沒(mò)。吞并。吞蝕。吞占。
反義詞
吐
英文翻譯
◎ 吞
annex gulp swallow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吞 tūn?
〈動〉
(1) (形聲。從口,天聲。本義:咽下)
(2) 同本義 [devor;swallow]
吞,咽也。——《說文》
吞舟大魚也。——《后漢書·杜篤傳》注
吞長江。——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與風水相吞吐。——宋· 蘇軾《石鐘山記》
氣吞萬里如虎。——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 又如:吞炭(吞咽火炭毀嗓子);吞舌(閉口結舌不言);吞舟(吞航。吞舟之魚,能吞舟的大魚);吞刀刮腸(喻痛下決心,改過自新);吞牛(比喻少年氣概豪邁);吞咀(吞食);吞下一條鱔魚
(4) 吞并,消滅掉 [annex]
吞,滅也。——《廣雅》
兼有吞周之意。——《戰國策·西周策》
而交吞揆之。——《楚辭·天問》
吞二周。—— 漢· 賈誼《過秦論》
(5) 又如:吞樓(侵吞);吞奪(侵吞掠奪);吞據(吞并,占據);吞聲忍氣(強忍氣憤而不出聲);吞聲忍淚(形容強忍悲傷);吞聲飲恨(抱恨無言);吞哀(隱忍悲傷)
(6) 容納 [contain]
吞若云夢者八九。——司馬相如《子虛賦》
(7) 忍受 [suffer]
氣斷聲吞。——《聊齋異·促織》
(8) 又如:吞恨
詞性變化
◎ 吞 tūn?
〈形〉
癡呆 [dull-witted]
燈窗苦吟,寒酸撒吞。——湯顯祖《牡丹亭·腐嘆》
漢語字典
[①][tūn]
[《廣韻》吐根切,平痕,透。]
亦作“呑1”。
(1)咽下。
(2)兼并,消滅。
(3)涵容;容納。
(4)隱忍。
(5)壓倒;超過。
(6)呆,癡。
(7)借作“褪”(tùn)。使穿著的衣服部分地脫離身體。
[②][tiān]
[《廣韻》他前切,平先,透。]
亦作“呑2”。
姓。
音韻參考
[廣 韻]:吐根切,上平24痕,tūn,臻開一平痕透
[平水韻]:上平十三元
[唐 音]:*t?n
[國 語]:tūn
[粵 語]:tan1
[閩南語]:thun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丑集上】【口字部】 吞; 康熙筆畫:7; 頁碼:頁177第18【唐韻】吐根切【集韻】【韻會】他根切,??音??。【說文】咽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吞若雲夢者八九。 又【廣韻】吞,滅也。【增韻】幷包也。【戰國策】隂謀有吞天下之心。 又【廣韻】他前切【集韻】他年切,??音天。姓也。漢有吞景雲。 又【集韻】咽也。【穀梁傳·隱三年註】其所吞咽者,壤入於內。【釋文】吞,敕恩反。又音天。【王筠詩】桓桓信無敵,堂堂寧有前。九圻良易舉,八荒安足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