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吁
xū ?ㄒㄩˉ
◎ 嘆息:長吁短嘆。
◎ 嘆詞,表示驚疑:吁,是何言歟?
英文翻譯
◎ 吁
appeal sigh
詳細(xì)解釋
詳細(xì)字義
◎ 吁 xū?
<嘆>
(1) (形聲。從口,于聲。本義:表示驚怪、不然、感慨等) 同本義 [oh]
王曰:“吁!來!有邦有土,告爾祥刑。”——《書·呂刑》
吁!驚也。——《說文》
王曰:“吁,來!…”——《史記·周本紀(jì)》
吁!是何言歟?——《法言·君子》。注:“吁!駭嘆之聲。”
(2) 又如:吁咈(表示不以為然之意);吁咈都俞(吁咈,吁俞。用以贊美君臣間論政之和洽。見《書·堯典》);吁嗟(表示憂傷或有所感;表示贊美)
詞性變化
◎ 吁 xū?
〈動〉
(1) 嘆息,嘆氣 [sigh]
香車輾盡關(guān)山日,彈罷琵琶只自吁。——《明珠記》
(2) 又如:吁唏(吁噓。噓唏,嘆息);吁氣(嘆氣);吁嗟(哀嘆;嘆息);吁嗟(慨嘆);吁然(感嘆的樣子);吁嘆(嘆息;哀嘆);吁嘻(感嘆)
(3) 吐 [breathe out]。如:吁呵(口中默念);吁吸(噓氣與吸氣;呼吸);吁呼(指吐氣);吁荼(謂散發(fā)出溫暖之氣);吁氣(呼氣,吐氣)
云何吁矣。——《詩·周南·卷耳》
(4) 另見 yū;yù
基本詞義
◎ 吁 yū
〈象〉
(1) 吆喝牲口的聲音
(2) 另見 xū;yù
漢語字典
[①][xū]
[《廣韻》況于切,平虞,曉。]
[《廣韻》王遇切,去遇,云。]
“呼3”的被通假字。
(1)嘆詞。表示驚怪、不然、感慨等。
(2)嘆息;贊嘆。
(3)憂愁。
(4)驚,驚動。
(5)吐。
(6)自得貌。參見“吁吁”。
[②][yū]
喝止牲口聲。
[③][yù]
“1”的簡化字。
音韻參考
[上古音]:魚部曉母,xiua
[廣 韻]:況于切,上平10虞,xū,遇合三平虞曉
[平水韻]:上平七虞·上聲七麌·去聲七遇
[唐 音]:xio
[國 語]:xū,yù
[粵 語]:heoi1
[閩南語]:hmh4,ng5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丑集上】【口字部】 吁; 康熙筆畫:6; 頁碼:頁174第14〔古文〕??【唐韻】況于切【集韻】【韻會】匈于切,??音訏。【說文】驚也。【玉篇】疑怪之辭也。【廣韻】嘆也。【書·堯典】帝曰:吁嚚訟可乎。【詩·周南】云何吁矣。 又留吁,赤狄別種。【春秋·宣十六年】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吁。又省作于。【詩·周南】于嗟麟兮。【召南】于嗟乎騶虞。 又【集韻】雲(yún)俱切,音迂。義同。 又【集韻】【正韻】??休居切。與噓同。【王充·論衡】豬馬以氣吁之。 又【廣韻】【集韻】??王遇切,音芋。義同。 【說文】本作吁。吁,字從口從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