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剬
zhì ? ㄓˋ
◎ 古同“制”(a.制作;制定。b.制約;節制)。
漢語字典
[①][duān]
[《廣韻》多官切,平桓,端。]
(1)截斷,斬齊。
(2)引申為剪滅。
[②][tuán]
[《廣韻》旨兗切,上獮,章。]
同“剸1”。
[③][zhì]
“制1”的古字。
(1)裁制。
(2)制作。
音韻參考
[廣 韻]:多官切,上平26桓,duān,山合一平桓端
[平水韻]:上平十四寒
[國 語]:duān,tuán,zhì
[粵 語]:dyun1tyun4zai3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子集下】【刀字部】 剬; 康熙筆畫:11; 頁碼:頁142第17【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多官切,音端。【說文】斷齊也。從刀,耑聲?!緩V韻】同剸。細割也。【增韻】整敕貌。【揚子·法言】魯仲連偒而不剬,藺相如剬而不偒。【註】?,古蕩字。剬,古剸字。又裁制也。【史記·顓頊紀】依鬼神以剬義。【註】剬有制義?!净茨献印ぶ餍g訓】人君揄策廟堂,剬有司。又【唐韻】旨兗切【集韻】主兗切,??音膞,義同。
考證:〔【說文】剸齊也。〕 謹照原文剸改斷。〔【揚子·法言】魯仲連?而不剬,藺相如剬而不??!场≈斦赵?俱改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