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涼
liáng ? ㄌㄧㄤˊ
◎ 溫度低:涼快。涼爽。涼意。涼氣。陰涼。涼絲絲。涼亭。荒涼。
◎ 喻灰心,失望:聽到這消息,我涼了半截。
◎ 中國(guó)西晉末年至北魏,各族統(tǒng)治者在西北地區(qū)建立的割據(jù)政權(quán):五涼(前、后、南、北、西)。
反義詞
熱
英文翻譯
◎ 涼
cold cool disappointed
詳細(xì)解釋
詳細(xì)字義
◎ 涼
涼 liáng?
〈形〉
(1) (形聲。從水,京聲。本義:寒)
(2) 同本義 [cold]
北風(fēng)其涼。——《詩(shī)·邶風(fēng)·北風(fēng)》
北風(fēng)謂之涼風(fēng)。——《爾雅·釋天》
涼風(fēng)至。——《禮記·月令》
涼雨時(shí)降。——《素問·五常政大論》
涼州,西方所在寒涼也。——《釋名·釋州國(guó)》
水漿,醴涼。——《周禮·漿人》
(3) 微寒,稍冷 [cool;cold]
日初出,滄滄涼涼。——《列子·湯問》。注引《字林》:“涼,微寒。”
曰燠,曰寒。——《書·洪范》。疏:“燠是熱之始,暑是熱之極;涼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極。”
涼風(fēng)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唐· 杜甫《天末懷李白》
(4) 又如:冬暖夏涼;涼生生(微涼貌);涼宇(涼秋的天空);涼吹(涼風(fēng));涼榻(竹制矮床);涼轎(一種無(wú)帷轎);涼衣(涼衫;內(nèi)衣);涼風(fēng)(初秋涼爽的西南風(fēng)。八風(fēng)之一)
(5) 薄;輕微;刻薄 [thin;unkind]
職涼善背。——《詩(shī)·大雅·桑柔》
虢多涼德。——《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6) 又如:涼德(薄德);涼能(才能微薄);涼菲(才德微薄);涼厚(薄與厚);涼薄(微薄,淺薄);涼駁(淺薄蕪雜)
(7) 人煙稀少;冷落 [bleak and desolate]。如:涼落(衰落);涼涼(寂寞冷落的樣子);涼野(荒寒的曠野);涼聲(悲涼肅殺的聲音)
(8) 悲愴,內(nèi)心凄苦,又比喻灰心、失望 [sad;discouraged;disappointed]。如:悲涼;涼思(凄涼的思緒);見此慘狀,心都涼了
(9) 〈方〉∶痛快;舒服 [very happy]。如:當(dāng)干部的態(tài)度好,人家窮也窮得心涼
(10) 通“諒”。誠(chéng)信 [honest]
民之罔極,職涼善背。——《詩(shī)·大雅·桑柔》
詞性變化
◎ 涼 liáng?
〈名〉
(1) 秋季 [winter]。如:涼天(秋天);涼月(涼蟾。秋月);涼宇(涼秋的天空);涼沙(秋天的飛沙);涼夜(秋夜)
(2) 國(guó)名 [liang state]。東晉十六國(guó)時(shí)期建立在今甘肅省一帶的政權(quán),國(guó)號(hào)皆稱“涼”。有前涼、后涼、北涼、南涼、西涼等
(3) 通“辌”。辒辌,喪車 [funeral carriage]
棺載辒涼車中。——《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4) 姓
(5) 另見 liàng?
基本詞義
◎ 涼
涼 liàng?
〈動(dòng)〉
(1) 假借為“倞”。輔佐 [assist]
涼彼武王。——《詩(shī)·大雅·大明》。傳:“佐也。”
(2) 又如:涼貳(副貳。特指太子。涼,輔佐)
(3) 把東西放在通風(fēng)處使干燥。今作“晾” [dry in air]。如:涼衣服
(4) 信,實(shí)。通“諒” [believe]
涼曰不可,覆背善詈。——《詩(shī)·大雅·桑柔》
君子作法于涼。——《左傳·昭公四年》
(5) 把熱的東西放置一會(huì)兒,讓溫度降低 [make or become cool]。如:把開水涼一涼再喝
(6) 〈方〉∶冷落,撇在一邊 [treat coldly]。如:別把客人涼在一邊
(7) 另見 liáng?
漢語(yǔ)字典
[①][liáng]
[《廣韻》呂張切,平陽(yáng),來。]
[《廣韻》力讓切,去漾,來。]
亦作“涼1”。
(1)薄酒。
(2)薄;輕微。
(3)寒冷。
(4)微寒;清涼。
(5)指秋季。參見“涼天”、“涼月”。
(6)愁苦。
(7)比喻灰心、失望。
(8)人煙稀少;冷落。
(9)方言。舒適,痛快。
(10)通“”。雜色。
(11)國(guó)名。東晉十六國(guó)時(shí)期建立在今甘肅省一帶的政權(quán),國(guó)號(hào)皆稱“涼”。有前涼、後涼、北涼、南涼、西涼等。
(12)州名。西漢置,轄境相當(dāng)今甘肅寧夏和青海湟水流域。為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參閱《晉書·地理志上》、《清一統(tǒng)志·涼州府一》。
(13)姓。三國(guó)魏有涼茂。見《三國(guó)志·魏志》本傳。
[②][liàng]
[《廣韻》力讓切,去漾,來。]
亦作“涼2”。
(1)把熱東西放一會(huì)兒,使之變涼。
(2)把東西放在通風(fēng)處使干燥。今作“晾”。
(3)方言。猶冷落,撇在一邊。
(4)通“亮”。輔佐。
(5)通“諒”。參見“涼2陰”。
音韻參考
[上古音]:陽(yáng)部來母,liang
[廣 韻]:呂章切,下平10陽(yáng),liáng,宕開三平陽(yáng)來
[平水韻]:下平七陽(yáng)
[唐 音]:li?ng
[國(guó) 語(yǔ)]:liáng,liàng
[粵 語(yǔ)]:loeng4
[閩南語(yǔ)]:liang5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子集下】【冫字部】 涼; 康熙筆畫:10; 頁(yè)碼:頁(yè)132第41【唐韻】【集韻】【韻會(huì)】??呂張切,音良。【正韻】涼,通作涼。【韻會(huì)】薄寒爲(wèi)涼。【前漢·五行志】??涼,冬殺也。【註】師古曰:涼,薄也。
(涼)【唐韻】【集韻】【韻會(huì)】呂張切【正韻】龍張切,??音良。【說文】薄也。【左傳·莊三十二年】虢多涼德。 又風(fēng)名。【禮·月令】孟秋之月涼風(fēng)至。 又州名。【廣韻】漢武帝攺雍州爲(wèi)涼州。 又姓。魏太子太傅山陽(yáng)涼茂。 又與?同。【周禮·天官】漿人掌共王之六飮,水漿醴涼醫(yī)酏。 又【唐韻】【集韻】【韻會(huì)】力讓切【正韻】力仗切,??音亮。佐也。【詩(shī)·大雅】涼彼武王。本亦作諒。【韓詩(shī)】作亮。 又信也。【詩(shī)·大雅】涼曰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