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僂
(僂)
lǚ ?ㄌㄩˇ
◎ 脊背彎曲:傴僂(彎腰駝背)。
◎ 迅速:不能僂指(不能迅速指出來)。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僂
(1) 僂 lóu?
(2) ——見“佝僂”( gōulóu)
(3) 另見 lǚ?
詞性變化
◎ 僂 lǚ?
〈名〉
駝背的人 [crooked]
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齊使禿者御禿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僂者御僂者。——《谷梁傳》
◎ 僂 lǚ?
〈形〉
(1) 疾速,速度快 [speedy]
夫人不僂,不可使入。——《公羊傳》
(2) 另見 lóu?
漢語字典
[①][lǚ]
[《廣韻》力主切,上麌,來。]
“僂1”的繁體字。亦作“軁2”。
(1)駝背;佝僂。
(2)泛指身體彎曲。
(3)使身體彎曲,表示恭敬。
(4)泛指彎曲,屈曲。參見“僂數”。
(5)迅速;立刻。
[②][lóu]
[《廣韻》落侯切,平侯,來。]
“僂2”的繁體字。
見“僂2儸”。
[③][liǔ]
[《集韻》力九切,上有,來。]
“僂3”的繁體字。
喪車的裝飾物。
音韻參考
[平水韻]:下平十一尤·上聲七麌·去聲二十六宥
[國 語]:lǚ,lóu
[粵 語]:lau4
[閩南語]:loD1,lu2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子集中】【人字部】 僂; 康熙筆畫:13; 頁碼:頁112第07【廣韻】落侯切【集韻】【韻會】郞侯切【正韻】盧侯切,??音樓。【說文】尫也。【六書故】曲背也。別作瘻。【穀梁傳·成元年】曹公于手僂。【淮南子·地形訓】西方高土,其人面末僂修頸,卬行。【白虎通】周公背僂。【莊子·達生篇】痀僂承蜩。 又屈也。【荀子·儒效篇】雖有聖人之知,未能僂指也。 又曲薄曰聚僂。【莊子·達生篇】聚僂之中,則爲之。【註】曲而可以聚物曰聚僂,畚筥之類是也。 又【集韻】【韻會】??郞豆切,樓去聲。僂佝,短醜貌。 又【集韻】【韻會】??隴主切,音縷。義同。 又僂句。【左傳·昭二十五年】臧昭伯如晉,臧會竊其寶龜僂句。【註】僂句,龜所出地名。 又【韻會】龍遇切,音慮。義同。 【集韻】作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