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倥
kōng ?ㄎㄨㄥˉ
◎ 〔倥侗〕蒙昧無知。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倥 kōng?
〈形〉
(形聲。從人,空聲。本義:倥侗( kōngtóng):蒙昧,無知)同本義 [unenlightened]。如:倥蒙(蒙昧無知)
天降生民,倥侗顓蒙。——《法言·序》
詞性變化
◎ 倥 kōng?
〈動〉
繃著[臉] [pull a long face]。如:倥臉(拉著臉;繃著臉);倥傯(事情急迫匆忙)
漢語字典
[①][kōng]
[《廣韻》苦紅切,平東,溪。]
(1)見“倥侗”。
(2)低垂。
[②][kǒng]
[《廣韻》康董切,上董,溪。]
[《廣韻》苦貢切,去送,溪。]
見“倥2傯”。
音韻參考
[上古音]:東部溪母,khong
[廣 韻]:苦紅切,上平1東,kōng,通開一平東溪
[平水韻]:上平一東
[國 語]:kōng,kǒng
[粵 語]:hung1hung2
[閩南語]:khong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子集中】【人字部】 倥; 康熙筆畫:10; 頁碼:頁108第16【廣韻】【正韻】苦紅切【集韻】【韻會】枯公切,??音空。倥侗,無知也。與悾同。 又【正韻】康董切,音孔。倥傯,事迫促也。 又【集韻】【韻會】??苦貢切,音控。倥傯,困貌。【楚辭·九歎】愁倥傯於山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