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據
基本解釋
(1).官府的憑據。 宋 蘇軾 《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之一:“欲乞立定年限,每句當及三年,如無透漏及私罪情重者,委本縣令佐及捕盜官,保明申安撫司給與公據。”《元代白話碑集錄·一二三八年鳳翔長春觀公據碑》:“ 鳳翔 總管府公據。據全真道人 張志洞 等連狀告稱‘前去 磻溪谷 復建掌教 丘真人 古跡 長春觀 院宇,田地在手,別無憑驗,恐有磨障,乞給公據事’,奉總管鈞旨,照得:本人所告是實。”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四衙門遷客》:“近日吏部、翰林、科、道外謫者,皆不赴任,僅身至境上,移文索公據,歸而待遷。”
(2). 宋 代的一種官方鈔券。《宋史·食貨志下三》:“﹝ 高宗 紹興 ﹞二十九年,印公據、關子,付三路總領所: 淮西 、 湖廣 關子各八十萬緡, 淮東 公據四十萬緡,皆自十千至百千,凡五等。”
成語(Idiom):公據(gōng jù)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j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共的文件或證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據指的是公共機構或組織所發出的文件或證據。這些文件或證據通常具有法律效力,用于證明某個事實或事件的真實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據常用于法律、政府、企事業單位等領域。在法庭上,律師會使用公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或證明案件中的事實。政府部門發出的公文、證書等也可以被稱為公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據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國家或政府機構會發出公文、公告等文件來傳達信息或下達命令,這些文件被視為公共的證據,因此被稱為公據。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據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公”指的是公共的、公開的,而“據”則指的是文件、證據。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律師準備了大量的公據來支持自己的辯護意見。
2. 這份公據證明了他在公司的職務和權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公據”這個詞語與“公文”或“公證”聯系起來記憶。這些詞語都與公共的文件或證據有關,可以幫助你記住公據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法律或政府機構有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關于公據的使用方法和相關法律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老師說我們需要準備一份公據來證明我們的觀點。
2. 初中生(13-15歲):我在法庭上見過律師使用公據來辯護。
3. 高中生(16-18歲):政府機構發出的公據可以作為證明身份的依據。
4. 大學生及以上:在研究領域,學者們經常引用公據來支持自己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