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楮
基本解釋
白皮紙。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寧皇二屏》:“析二事為二屏,以白楮糊,緣以青楮。”
成語(Idiom):白楮(bái zhū)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z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年紀輕,經驗不足,知識淺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楮中的“白”是指年輕的意思,“楮”是指桑樹。白楮原指桑樹的幼苗,因為幼苗的樹干白色,樹干細小,容易被風吹倒。引申為比喻人年紀輕,經驗不足,知識淺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年輕人缺乏經驗、知識不夠成熟的情況,也可用于自嘲或調侃自己年輕幼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楮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白華》中,其中有一句“白楮鳩歸,其子孫晞。”意為桑樹幼苗長大后,鳩鳥會回來棲息,它的子孫也會隨之而來。后來,人們將白楮引申為比喻年輕人,暗示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會變得成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動詞 + 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年輕,但不是個白楮,很有見識。
2. 這個新員工還是個白楮,需要我們耐心指導。
3. 別因為他是個白楮就小看他,他有很多潛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白楮”的形象與年輕的樹苗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強烈的視覺印象。同時,可以將“白楮”與年輕人缺乏經驗和知識淺薄的含義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年輕人相關的成語,如“嫩苗”、“未老先衰”等,可以幫助拓寬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雖然還是個白楮,但我會努力學習的。
2. 初中生:老師不要小看我們,我們不再是白楮,我們已經長大了。
3. 高中生:雖然我們年輕,但我們不是白楮,我們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
4. 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我們不再是白楮,我們要不斷學習和成長。
5. 成年人:年輕時我們都是白楮,但隨著經驗的積累,我們逐漸變得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