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
基本解釋
[釋義]
(1) (名)流俗。世俗之見。(作定語)
(2) (形)非宗教的。
[構成]
偏正式:世(俗
[同音]
釋俗
英文翻譯
1.(流俗) common customs
詳細解釋
◎ 世俗 shìsú
(1) [common customs]∶世間一般的習俗
世俗之見
(2) [mundane]∶非宗教的
她不允許他們在去教堂來回的路上談論世俗的事情
(1).指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文子·道原》:“矜偽以惑世,畸行以迷眾,圣人不以為世俗。”《史記·循吏列傳》:“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姦邪,盜賊不起。” 明 邵璨 《香囊記·辭婚》:“只是這個人有些執古相,不通世俗。”
(2).塵世;世間。《莊子·天地》:“夫明白入素,無為復樸,體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間者,汝將固驚邪?” 漢 賈誼 《惜誓》:“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惡。” 明 李贄 《與焦弱侯書》:“世俗俚語亦有可取之處:處貧賤易,處富貴難;安勞苦易,安閒散難;忍痛易,忍癢難。” 王西彥 《古屋》第四部七:“一切世俗的享樂,一切所謂榮華富貴,我全看破了。”
(3).指俗人,普通人。《莊子·天下》:“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南君書·更法》:“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宋 蘇舜欽 《和彥猷晚宴明月樓》之一:“憑欄揮手問世俗,何人得到蟾蜍宮?” 清 朱克敬 《瞑庵雜識》卷二:“世俗以勢利為是非,皆此類也。”
(4).流俗;庸俗。 唐 韓愈 《王公墓志銘》:“公所為文章,無世俗氣。” 葉圣陶 《倪煥之》一:“ 樹柏 說到末了一句時, 煥之 覺得他突然是中年人了,老練,精明,世俗,完全在眉宇之間刻畫出來。”
成語(Idiom):世俗(shì sú)
發音(Pronunciation):shì s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世間的俗氣、庸俗之事或人情世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世俗一詞多用于形容人情世故、追求名利、追逐物質享受的行為或態度。它與崇高、純真、精神追求相對立,常用來批評那些只關注眼前利益、追求物質享受而忽視精神追求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世俗一詞常用于描述社會現象、人際關系或價值觀的沖突。例如,可以用來形容那些只追求物質利益、不顧道德和倫理的行為;也可以用來形容那些追逐名利、追逐虛榮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外物》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在山中遇見了一個仙人,仙人告訴他:“你放棄了仙境,回到了人間,陷入了世俗之中。”這個故事意味著人們在追逐物質利益、追求名利時,往往會迷失自己的本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世俗是一個形容詞,可以修飾人、事物或行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是個成功的商人,但他從不為世俗之物所動。
2. 她對名利不感興趣,只追求內心的寧靜,與世俗無關。
3. 這個社會變得越來越世俗,人們追求的只是金錢和物質享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一個熱鬧喧囂的市場,周圍充滿了世俗的氣息,但你卻能保持內心的寧靜和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世俗相關的成語,如“世態炎涼”、“世故”等,以加深對世俗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的一些同學只關注時尚和玩具,完全被世俗所迷惑。
2. 初中生: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要保持純真,不被世俗之氣所侵蝕。
3. 高中生:我不想追逐名利,我要追求真理和精神的升華,超越世俗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