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穡
成語(Idiom):省穡
發音(Pronunciation):shěng s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節省用度,節約開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省穡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省”指節省、節約,“穡”指糧食、谷物。整個成語意思是指節省用度,節約開支,特別是在糧食方面的節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個人或組織在財務管理方面的節約態度,也可以用來指導個人或組織在日常生活中的節約行為。例如,在家庭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省穡的精神來鼓勵家庭成員節約用水、用電、用菜等資源,以達到節約開支的目的。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省穡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食貨志》中,原文是“省穡,不征”,意為節約糧食,不征收。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當時糧食是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因此節省糧食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態度。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演變為代表節約開支的意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省”是動詞,意為節約;“穡”是名詞,指糧食、谷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過著節儉的生活,憑著省穡的精神,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2. 這個公司在經營上一向很注重省穡,因此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省穡”與“省時”相聯想,因為它們的發音相似,都有節約的意義。另外,可以想象一個農民在收割谷物時,他非常節約地將谷物收集起來,這樣就能夠記住“省穡”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生活方式和節約糧食的重要性,以及現代社會中的節約理念和實踐。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要學會節約用紙,像“省穡”一樣愛護環境。
2. 初中生(14歲):我們班級要組織一次“省穡”活動,鼓勵同學們節約用水和食物。
3. 高中生(17歲):作為學生,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用“省穡”的態度來學習和生活。
4. 大學生(20歲):在大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理財和節約開支,發揚“省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