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賠情
基本解釋
吉劇劇目。1979年王肯據二人轉同名曲目改編。敘包拯赴陳州放糧,百姓狀告他的侄兒包勉貪贓枉法。包拯依法鍘死包勉,然后回府向嫂嫂王鳳英賠情。王痛失愛子而怒責包拯,同時又感于他為國為民之心,捐棄私憤,為他餞行。
成語(Idiom):包公賠情
發音(Pronunciation):bāo gōng péi q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包拯以公正廉潔的法官形象,為了維護正義而賠償給予受害者應得的情感、利益或尊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包公是北宋時期的名法官,以公正無私、廉潔奉公而著稱。賠情即指包公為了維護正義和人民的利益,不惜付出代價,賠償受害者應得的情感、利益或尊嚴。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法官應該公正無私,為民伸張正義的精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包公賠情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法官在審判案件時秉持公正原則,為了維護正義而付出努力和代價。也可用于形容其他人在維護正義、保護弱者或維護公共利益時付出努力和犧牲。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包公賠情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小說《包公案》,這是一部描寫包拯執法公正、為民伸張正義的故事集。在故事中,包公以其公正廉潔的形象,為民伸張正義,不惜付出代價,賠償受害者應得的情感、利益或尊嚴。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詞“包公”表示以包拯為代表的法官形象,“賠情”表示為了維護正義而賠償給予受害者應得的情感、利益或尊嚴。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法官在審理案件時要像包公賠情一樣,公正無私,維護正義。
2. 這位律師為了保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不惜包公賠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包公賠情”這個成語:
1. 將包公的形象與公正廉潔的法官形象聯系起來,形成印象。
2. 想象包公為了維護正義而付出努力和代價的場景,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包拯的歷史故事和其他與正義、公平相關的成語,如“公正廉潔”、“秉公執法”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包公賠情,就是法官要為了保護好人們的利益,不怕付出代價。
2. 初中生:我們要像包公賠情一樣,堅持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3. 高中生:包公賠情的精神是法治社會的重要基石,我們應該向包公學習,為維護正義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