銓綜
成語(Idiom):銓綜
發(fā)音(Pronunciation):quán z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權衡衡量事物的綜合能力和智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銓綜源自《左傳·僖公十二年》,意思是用秤稱量物品的重量,比喻衡量事物的輕重緩急。此成語強調權衡和衡量的能力,表示一個人具備全面思考和綜合分析問題的才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有辨別事物好壞、輕重緩急的能力,也用于形容一個人在做決策時能夠全面考慮各種因素。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僖公十二年》中,晉國的公子重耳要逃離晉國,他在途中遇到一個叫做鄭莊公的人,鄭莊公問他:“大王何以出?”公子重耳回答:“我父親不待見我,弟弟嫉妒我,我只好離開。”鄭莊公聽后說:“你可以去了。”公子重耳覺得奇怪,因為他并沒有告訴鄭莊公他的名字,鄭莊公卻知道他是公子重耳。鄭莊公解釋說:“我是通過看你的樣子和舉止來判斷你的身份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鄭莊公通過觀察和判斷,綜合考慮了公子重耳的種種情況,從而得出了正確的判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銓綜屬于動賓結構的成語,動詞是“銓”,意為“權衡、衡量”,賓語是“綜”,意為“綜合、總括”。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考慮問題時總是能夠銓綜得很準確。
2. 這個領導的決策能力很強,他總是能夠銓綜各種因素,做出明智的決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銓綜”拆分成“銓”和“綜”兩個部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拿著秤在衡量物品的重量,同時還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思考、判斷能力相關的成語,如“明察秋毫”、“洞若觀火”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教我們要銓綜問題,不要只看表面。
2. 初中生:在做決策時,我們應該銓綜各種因素,不要只看眼前利益。
3. 高中生:我們需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才能夠更好地銓綜問題。
4. 大學生:在研究領域中,我們需要銓綜各種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才能夠得出準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