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哏
成語(Idiom):捧哏(pěng gēn)
發音(Pronunciation):pěng g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在某個場合或團體中扮演起調節氣氛、引人發笑的角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捧哏是指在相聲、小品等表演中,負責給主角遞臺詞、點撥笑點,以調動觀眾的情緒,增加表演的趣味性。捧哏的任務是用幽默的臺詞和動作讓觀眾笑出聲來,起到調節氣氛的作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捧哏一詞主要用于形容在演出、聚會、慶典等場合中,扮演引人發笑、調節氣氛的角色。也可用于形容在團隊、組織或社交場合中,扮演緩解緊張氣氛、增加歡樂的角色。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捧哏最早起源于中國古代的相聲藝術,相聲是中國傳統的一種說唱藝術形式,捧哏是相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角色。捧哏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明代的“扮閑扯淡”的角色,后來逐漸發展成為相聲表演中的固定角色。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捧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捧”是動詞,表示托舉、抬起的意思;“哏”是名詞,表示笑話、笑料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演出中扮演捧哏的角色,把觀眾逗得哈哈大笑。
2. 這個小品的捧哏臺詞很幽默,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捧哏”這個詞拆解成“捧”和“哏”兩個部分記憶。捧可以聯想為托舉、抬起的動作,而哏可以聯想為笑話、笑料。通過將這兩個部分聯想起來,可以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相聲藝術的發展歷史,學習相聲表演的技巧和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捧哏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班級的表演中,我扮演了捧哏的角色,逗得同學們哈哈大笑。
2. 初中生:他在學校的文藝晚會上扮演了捧哏,給觀眾帶來了歡樂。
3. 高中生:在社團的演出中,我擔任了捧哏的角色,為整個表演增添了笑點。
4. 大學生:參加校園活動時,我喜歡扮演捧哏,給同學們帶來歡樂和輕松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