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泰
成語(Idiom):帖泰
發音(Pronunciation):tiē tà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語舉止謙遜和順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帖泰的字面意思是“貼服”,表示一個人言行舉止謙遜有禮、順從他人的意見。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謙遜而恭敬,能夠適應不同的環境和人際關系,不自以為是,心態平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帖泰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社交場合中的表現,尤其是在面對長輩或上級時。它強調了人們應該保持謙虛、有禮貌的態度,與他人和諧相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帖泰這個成語的故事源于《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故事中,魯國的公子帖佗拜訪了晉國的公子泰伯。帖佗在拜訪時非常謙虛有禮,一直低頭稱臣。泰伯感嘆他的謙遜和順從,因此形容有人的言行舉止謙遜恭敬時,就用了“帖泰”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帖泰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帖”意為“貼服”,“泰”意為“順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家庭聚會上,他總是帖泰有禮,不給長輩添麻煩。
2. 他在工作中非常帖泰,從不與同事爭吵。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電視劇或電影中的謙遜角色聯系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低著頭,一直稱臣,謙虛有禮地與他人交往,就像電視劇或電影中的謙遜角色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與謙遜和禮貌相關的成語,如“卑躬屈膝”、“謙虛謹慎”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喜歡帖泰的同學,他總是很有禮貌。
2. 初中生(14歲):在學校里,我們應該帖泰地對待老師和同學。
3. 高中生(17歲):帖泰是一個重要的品質,能夠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