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移
基本解釋
宋 賦稅的輸納方式。送納賦稅有固定處所,而以有馀補不足,則移此輸彼,移近輸遠,謂之支移。支移遠近以戶等高下而定。 宋哲宗 時, 陜西 分三等,鄉村第一、二等戶三百里、第三、四等戶二百里,第五等戶一百里。若非期限緊迫或戰爭急需,允許人戶納腳錢以免支移,成為變相加稅。腳錢亦按等征收,且不斷增重,甚至與正稅相當。也有既不免支移,仍須添納腳錢的。 宋 歐陽修 《原弊》:“今不先制乎國用,而一切臨民而取之,故有支移之賦,有和糴之粟,有入中之粟,有和買之絹……用心益勞而益不足者,何也?制不先定而取之無量也。”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條制》:“又憂年計之不足,則多為支移、折變以取之,民納租稅數至或倍其本數?!薄端问贰な池浿旧隙罚骸皻q賦之物,其類有四:曰穀,曰帛,曰金、鐵,曰物產是也……其輸有常處。而以有餘補不足,則移此輸彼,移近輸遠,謂之‘支移’?!?/p>
成語(Idiom):支移
發音(Pronunciation):zhī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移動、轉移、改變位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支移是由“支”和“移”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意為移動某物或改變某物的位置。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物體的位置發生變化,或者指人的行動改變了某種局勢或形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支移可以用于形容物體位置的變化,如“支移山河”表示山河的位置發生了變化;也可以用于形容人的行動改變了某種局勢或形勢,如“支移風俗”表示通過行動改變了風俗習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支移的故事并不多見,但有一個與支移相關的典故是關于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故事。據說,在楚漢戰爭時期,項羽在巨鹿之戰中被劉邦擊敗后,他曾經說過:“我已經支移天下,為何不能支移一座城?”這句話意味著他認為自己已經改變了天下的局勢,為什么不能改變一座城的位置。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支移是由兩個單獨的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努力支移了家庭的命運。
2. 這次會議的結果將會支移整個行業的格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支”字和“移”字分開記憶,然后聯想“支”字表示支撐,而“移”字表示移動,從而記住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位置變化相關的成語,如“移花接木”、“移山填?!钡?。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用力支移了桌子,給媽媽做了一個驚喜。
2. 初中生:他的建議支移了我們班的學習方式。
3. 高中生:這個項目的成功支移了整個公司的發展方向。
4. 大學生:他們的行動支移了社會的價值觀念。
5. 成年人:這個政策的實施支移了整個行業的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