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
基本解釋
(1).表數量。用于人群。常含貶意。《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也有一班妒忌 魏生 少年登高科的,將這樁事,只當做風聞言事的一個小小新聞,奏上一本。” 元 無名氏 《度翠柳》第二折:“待我辭別那一班兒姊妹兄弟,就跟的去。”《儒林外史》第十九回:“進到廳上,一伙人在那里圍著一張桌子賭錢, 潘三 駡道:‘你這一班狗才,無事便在我這里胡鬧!’” 魯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可是一班別有心腸的人們,便竭力來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
(2).古代官吏等級,品以下又分若干班,以班多者為貴;轉則進一班,黜則退一班。見《隋書·百官志上》。
(3).謂同一朝列。一列為一班。 宋 秦觀 《次韻宋履中近謁大慶退食館中》:“翠華初到殿中間,三館諸儒共一班。”《宋史·禮志十五》:“同天節上壽班,自今樞密使副、宣徽、三司使、殿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以上共作一班,進酒一醆。”
(4).同一批。《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那時同 安老爺 一班兒揀發的十二人。”
(5).一斑。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 宋 蘇軾 《洞庭春色賦》:“悟此生之泡幻,藏千里於一班。”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蒞任四·上楊提臺稟帖》:“某把總自到汛以來,既未嘗郭外查點,且終月不聞夜出,此耽逸之一班矣。”
(6).一般,一樣。 宋 蘇軾 《九日袁公濟有詩次其韻》:“古來靜治得清閑,我愧真常也一班。”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海淀》:“燈與名園總一班,峰巒層疊水潺湲。” 清 萬玉卿 《瀟湘怨·醒玉》:“一半是有情兒,一半是無情鬼,一班兒形骸髮齒,一班兒胎卵毛皮。”
(7).猶一番。《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 馮公 見他説出一班道理,也不去逼他了。”《警世通言·范鰍兒雙鏡重圓》:“ 呂公 見他説出一班道理,也不去逼他了。”
(8).指軍隊中的一個基層單位、學校中的一個班級,或因工作與學習而編成的一個班組。舊時亦指一個戲劇團體。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每學量童生多寡,分四班,每日輪一班歌詩。”
英文翻譯
1.troupe
成語(Idiom):一班
發音(Pronunciation):yī b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同一類別或同一級別中的最高等級或最重要的人或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班是一個比喻性的成語,用來形容同一類別或同一級別中最高的人或事物。這個成語可以用來表示某個人或物在同類中的地位最高,或者在某個領域中是最重要的存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描述人或物在某個領域中的獨特地位或者最高級別。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人在某個領域中的專業水平最高,或者某個物品在同類產品中的質量最好。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一班這個成語的具體故事起源尚不明確。不過,這個成語的意義和用法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有關。在科舉制度中,學生們被分為不同的班級,而最高級別的班級被稱為“一班”,其中的學生通常具有最高的能力和最出色的表現。因此,一班成為了指代最高級別或最重要的人或事物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這個領域中是一班的人物,無人能及。
2. 這款產品是市場上的一班貨,質量非常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一班”與“最高級別”或“最重要的人或事物”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下一個班級中的學生,而“一班”代表的是這個班級中最出色的學生。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知識,以及其他相關的成語,可以幫助加深對一班這個成語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是我們班級里的一班小朋友,他最擅長畫畫。
2. 小學生:我班級里的小紅是一班學生,她在數學方面表現非常出色。
3. 初中生:我們班的李華是一班的學生,他在語文競賽中獲得了第一名。
4. 高中生:小王是我們年級里的一班學生,他的英語水平非常高,經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
5. 大學生:我所在的專業是一班的學生,我們學習的課程非常深入和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