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父子
基本解釋
短篇小說。張天翼作。1934年發表。公館仆役老包一心望子成龍。他省吃儉用,借錢供兒子小包上學,可是兒子不思長進,整日與紈绔子弟廝混,曾三次留級。大年三十,老包正與上門討債的人周旋,學校卻派人來通知,小包打架傷人,被學校開除,并要賠償醫藥費。老包氣得昏倒在地。
成語(Idiom):包氏父子
發音(Pronunciation):bāo shì fù z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父子二人互相包庇、互相庇護,共同犯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包氏父子是指父親包拯和兒子包拯,他們兩人相互包庇、庇護,共同犯罪。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父子之間相互掩蓋罪行的行為,暗示了親情可以導致道德敗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父子之間互相包庇、互相庇護的情況,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利用親情關系來逃避法律責任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包氏父子的故事源于明代包拯的故事。包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官員和法官,他以清廉正直、公正無私而聞名。然而,傳說中他的兒子包修在犯罪時,包拯為了保護兒子不受懲罰,不顧法律和公正,為兒子包庇。這個故事反映了包拯在親情和法律之間的矛盾選擇。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包氏父子由“包氏”和“父子”兩個詞組成,形容父子之間互相包庇、庇護。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對包氏父子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竟然公然包庇彼此。
2. 他們兩個是真正的包氏父子,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彼此掩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包氏父子的故事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包拯為了保護兒子包修而包庇他的情景,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包氏父子,還有許多成語描述了親情關系和家庭關系,比如“如狼似虎”、“李代桃僵”等等。可以進一步學習這些成語,了解其中的故事和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我爸爸是好朋友,但我們絕對不會成為包氏父子。
2. 初中生:他們家的父子關系太緊密了,簡直就是包氏父子。
3. 高中生:親情和法律之間的沖突讓他們成為了包氏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