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登
基本解釋
(1).歉收。《禮記·曲禮下》:“歲兇,年穀不登。”《漢書·元帝紀》:“歲數不登,元元困乏,不勝饑寒。” 宋 蘇軾 《許州西湖》詩:“ 潁川 七不登,野氣長蒼莽。” 清 吳敏樹 《先考行狀》:“今歲頗不登,貸者艱償,不如放之。”
(2).不升。《左傳·文公二年》:“《周志》有之: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
(3).不用。《左傳·隱公五年》:“鳥獸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 楊伯峻 注:“不登於器,猶言不用於製成軍國之重要器物。”
(4).不與,不贊成。《左傳·襄公元年》:“於是為 宋 討 魚石 ,故稱 宋 ,且不登叛人也。” 杜預 注:“登,成也。不與其專邑叛君,故使 彭城 還繫 宋 。” 楊伯峻 注:“不登即不贊同。” 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幕府惟強干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卷起征。”
成語(Idiom):不登
發音(Pronunciation):bù d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上去,不登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表示不去參加、不上去、不登上等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物不能達到或不能參與某種境地或地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登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論語·公冶長》。故事中,孔子問公冶長:“可使復國乎?”公冶長回答說:“可以。”孔子繼續問:“何如?”公冶長回答說:“不登堂、不入室。”這個故事中的“不登堂、不入室”后來演變成了成語“不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資歷不夠,所以不登科。
2. 她不登大雅之堂,只喜歡追求低俗的娛樂。
3. 這個項目因為技術問題,不得不不登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不登”與“不上去”相聯系,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不登”相關的成語,如“不上不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因為生病所以不登校。
2. 初中生:他因為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所以不登高中。
3. 高中生:她因為成績不好,不登上大學。
4. 大學生:由于缺乏經驗,他不敢去面試,不登上這個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