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恪
基本解釋
周 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孫,給以王侯名號,稱三恪,以示敬重。 周 封三朝說法有二。一說封 虞 、 夏 、 商 之后于 陳 、 杞 、 宋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昔 虞閼父 為 周 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 大姬 配 胡 公,而封諸 陳 ,以備三恪。” 杜預 注:“ 周 得天下,封 夏 、 殷 二王后,又封 舜 后,謂之恪,并二王后為三國。其禮轉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一說封 黃帝 、 堯 、 舜 之后于 薊 、 祝 、 陳 。《詩·陳風譜》 唐 孔穎達 疏:“案《樂記》云:‘ 武王 未及下車,封 黃帝 之后於 薊 ,封帝 堯 之后於 祝 ,封帝 舜 之后於 陳 ;下車乃封 夏后氏 之后於 杞 ,投 殷 之后於 宋 。’則 陳 與 薊 祝 共為三恪, 杞 宋 別為二王之后矣。”后世帝王亦多承三恪之制。《新唐書·玄宗紀》:“﹝ 天寶 九載﹞九月辛卯,以 商 、 周 、 漢 為三恪。”《新五代史·晉高祖紀》:“﹝ 天福 二年春正月﹞封 唐 宗室子為公,及 隋 酅公 為二王后,以 周 介公 備三恪。” 清 錢謙益 《會同館》詩之一:“會朝 青海 班三恪,莫訝胡兒説會同。”
成語(Idiom):三恪(sān kè)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k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嚴肅恭敬地對待長輩或上級,表示恭敬有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恪是由“三”和“恪”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三”表示尊敬之意,“恪”表示恭敬之意。三恪的基本含義是指對長輩或上級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和行為,體現了尊重他人的傳統美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中國社會中,三恪是一種重要的社交禮儀。人們在與長輩或上級交往時,應該保持恭敬有禮的態度。三恪可以在家庭、學校、工作場所等各種場景中使用,以表達對長輩或上級的尊重和敬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恪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社會的士人文化。在古代,士人要遵守嚴格的禮儀規范,包括恪守尊長、尊敬上司的規定。三恪這個成語就是從這種士人文化中衍生出來的,用來形容人們對長輩或上級的恭敬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恪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的意思都很明確。結構簡單明了,易于理解和記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長輩總是三恪有加,非常恭敬。
2. 學生們在校園里要學會三恪,尊敬老師和學長學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要記住三恪這個成語,可以聯想成“三個恪”,即“三個恭敬”。將“三個恭敬”與對長輩或上級的尊敬行為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禮儀習俗,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和運用三恪這個成語。同時,學習其他與尊敬、禮儀相關的成語,如“尊師重道”、“敬老尊賢”等,可以拓展詞匯量,豐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學校里遇到老師時,總是三恪有加,不敢有任何不禮貌的舉動。
2. 初中生:學校里教導主任對我們很關心,我們要用三恪的態度對待他。
3. 高中生:面對老師的批評,我們應該保持三恪的姿態,虛心接受意見。
4. 大學生:在實習單位,我要以三恪的態度對待領導和同事,展現自己的專業素養。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們要學會三恪,與長輩和上級保持恭敬有禮的態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