畚斸
成語(Idiom):畚斸(běn zhù)
發音(Pronunciation):běn zh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言行粗魯、無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畚斸原為農耕工具,用來捧土或運輸農作物。成語“畚斸”比喻人的言行舉止粗魯、無禮,不知禮數,缺乏教養和修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舉止粗魯、無禮的情況,用于批評或諷刺他人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說,東周時期,楚國有位官員名叫薛狀,他素來言辭粗魯,行為無禮,缺乏教養。有一天,薛狀在宴會上飲酒過量,失去了自控能力,不僅罵人,還動手打人。其他賓客對他的行為感到非常憤怒,紛紛離開。從此以后,人們用“畚斸”來形容薛狀這種粗魯無禮的行為,成為一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畚斸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行如畚斸,完全不懂得尊重他人。
2. 在公共場合,我們應該避免畚斸的行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薛狀”的故事聯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薛狀在宴會上粗魯無禮的行為,將其與畚斸這個詞語聯系在一起,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畚斸是一個形容詞詞組,常用于文言文或較正式的場合。學習者可以通過閱讀古代文學作品,了解更多相關的成語和詞語,提升自己的漢語水平。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舉止很畚斸,老師常常批評他。
2. 初中生:班上有個同學總是畚斸地對待別人,大家都不喜歡他。
3. 高中生:我們應該避免畚斸的行為,要學會尊重他人。
4. 大學生:在大學里,我們應該樹立良好的形象,不要畚斸地對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