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性
基本解釋
(1).舊謂淳厚、質樸的稟性。 三國 吳 姚信 《士緯》:“ 孔文舉 金性太多,木性不足?!?唐 包佶 《送日本國聘賀使晁巨卿歸國》詩:“野情偏得禮,木性本含真?!?br>(2).木的性質。 唐 白居易 《清夜琴興》詩:“清泠由木性,恬淡隨人心。”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五·木耳》:“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隨木性,不可不慎。” 魯迅 《書信集·致方善境》:“先生所作木刻,我以為是大可以發表的,至于木性未熟,則只要刻得多了,便可了然?!?/p>
成語(Idiom):木性(mù xìng)
發音(Pronunciation):mù x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性格剛硬、不易改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木性是由“木”和“性”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木”表示堅硬、剛直,“性”表示人的天性、性格。木性形容一個人的性格剛硬,不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堅守自己的原則和立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木性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堅定,不容易被他人的意見或環境所左右。例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壓力或困難時始終保持堅強的意志和立場。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木性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中。故事講述了范睢和蔡澤兩位古代學者的交流。范睢認為人的性格應該像木頭一樣堅硬,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蔡澤則認為人的性格應該像水一樣柔軟,能夠適應不同的環境。最后,范睢的觀點得到了認可,成為了后來“木性”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木性”的結構為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木性使他在困境中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
2. 她的木性讓她在面對挑戰時表現得非常堅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木性”與“木頭”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堅硬的木頭代表堅定不移的性格,從而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木性”相關的成語,例如“木訥”、“木訥寡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是個木性的孩子,他總是堅持自己的想法。
2. 小學生:老師說我有木性,因為我不輕易改變自己的主意。
3. 初中生:他的木性使他能夠在困難的情況下保持冷靜和堅強。
4. 高中生:她的木性讓她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保持自信和獨立思考能力。
5. 大學生:他的木性使他能夠在面對挑戰和壓力時保持冷靜和堅定。
希望這份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木性”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