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錯
基本解釋
樹木根節盤錯。喻事情復雜。 明 唐順之 《<江陰縣新志>序》:“凡志中所載田賦、徭役、戶口、食貨、謡俗、水利、防江、治盜之源委本末,節錯絲棼,蓋皆君之所嘗蚤夜盡心焉者。”
成語(Idiom):節錯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c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糾正錯誤,改正過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錯一詞由“節”和“錯”兩個字組成。“節”指限制、約束,“錯”指錯誤、過失。節錯的含義是糾正錯誤、改正過失,表示對自己的失誤進行自我批評和自我糾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節錯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在犯錯誤或者犯錯之后,能夠及時意識到錯誤并主動改正的品質。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有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的能力,也可以用來鼓勵他人要勇于承認錯誤并積極改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戰國策·齊策二》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名叫孟嘗君的大臣,他非常重視糾正自己的錯誤。有一次,他在宴會上喝醉了酒,對一個賓客說了一些冒犯的話。第二天,孟嘗君酒醒后,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立即找到那位賓客,誠懇地向他道歉并糾正了自己的過失。這個故事傳揚開來,人們便用“節錯”來形容孟嘗君糾正錯誤的品質。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節錯屬于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懂得節錯的人,每次犯錯都能及時反省并改正。
2. 我們應該學會節錯,不斷提高自己的品質和能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節錯”與孟嘗君的故事聯系起來,想象孟嘗君在宴會上喝醉后,第二天酒醒后立即找到賓客道歉并糾正錯誤的情景,以此記憶成語的含義和故事起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糾正錯誤、改正過失相關的成語,如“改過自新”、“洗心革面”等,以豐富對這一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發現自己的作業有錯別字,立刻節錯改正。
2. 初中生:我在考試中犯了一個低級錯誤,但我很快意識到并節錯了。
3. 高中生:我意識到自己之前對某個問題的理解有誤,所以我開始節錯并重新學習相關知識。
4. 大學生:大家都會犯錯,關鍵是能夠節錯并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以上是關于成語“節錯”的全面學習指南,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