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臣
基本解釋
(1).《孝經(jīng)·諫諍》:“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 鄭玄 注:“七人謂三公及左輔、右弼、前疑、后丞。” 唐玄宗 注:“爭謂諫也。”后以“七臣”泛指諫臣。《后漢書·劉瑜傳》:“惟陛下設(shè)置七臣,以廣諫道。”
(2).七種人臣。即法臣、飾臣、侵臣、諂臣、愚臣、姦臣、亂臣。《管子·七臣七主》:“或以平虛,請論七主之過,得六過一是,以還自鏡,以知得失,以繩七臣。” 郭沫若 等集校:“七臣正具六過一是,即法臣、飾臣、侵臣、諂臣、愚臣、姦臣、亂臣。”參閱《管子·七臣七主》。
(3).七位人臣。《文選·陸機<五等論>》:“在 周 之衰,難興王室,放命者七臣,干位者三子。” 李善 注:“七臣: 蔿國 、 邊伯 、 詹父 、 子禽 、 祝跪 及 頽叔桃子 、 賓起 。”
成語(Idiom):七臣(qī chén)
發(fā)音(Pronunciation):qī ch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七個忠誠的臣子,形容忠心耿耿的臣子。也用來形容團隊中忠誠而又有才能的成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七臣是指七個忠誠的臣子,原指古代中國的七個重要官員。這七個官員都非常忠誠于君主,且才能出眾。因此,七臣也常用來形容團隊中忠誠且有才能的成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七臣這個成語常用于贊美團隊中忠誠而又有才能的成員。也可以用來形容個人在工作或?qū)W習中表現(xiàn)出的忠誠和才能。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七臣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歷史典故。據(jù)傳,晉國有一位國君非常重視七個官員,因為他們都非常忠誠于國君,且才能出眾。這七個官員被稱為七臣,成為了忠誠和才能的象征。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七臣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團隊的七臣都非常忠誠于公司,且各自有著出眾的才能。
2. 在這個項目中,他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七臣,因為他的忠誠和才能都是無可替代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七臣這個成語與七個官員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想象這七個官員都非常忠誠于國君,且才能出眾。這樣可以更容易記住七臣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歷史中的七個官員,了解他們的事跡和才能。也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三綱五常”、“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級的七臣都非常努力,每天都認真聽課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2. 初中生:我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個七臣,為國家做出貢獻。
3. 高中生:在大學里,我希望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七臣,一起努力學習和成長。
4. 大學生:作為學生會的一員,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成為班級的七臣,為同學們服務(wù)。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希望能成為團隊的七臣,為公司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