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埽
基本解釋
筑堤時把筑堤材料放下去。埽,用秫秸、蘆葦、樹枝等捆成的筑堤材料。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此今治河下埽之始,但今易以柳枝,葦條耳。”《兒女英雄傳》第二回:“他在工多年,講到那些里頭--挑壩、下埽、加堤的工程,怎樣購料,怎樣作工,怎樣省事,怎樣賺錢--那一件也瞞他不過。”
成語(Idiom):下埽
發音(Pronunciation):xià sā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在工作或學習中因粗心大意或馬虎而犯錯誤,或在處理事情時沒有認真仔細,導致出現問題或失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下埽是一個形容詞的成語,由“下”和“埽”兩個字組成。下,表示向下、降低的意思;埽,表示粗糙、簡單的意思。下埽一詞形象地描述了人們在工作或學習中的粗心和馬虎,以及對事情處理不認真仔細的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下埽常用于形容工作或學習中的失誤或錯誤,可以用來批評或提醒他人要注意細節和認真對待工作。比如在工作中出現了明顯的錯誤或差錯,可以說“你這次真是下埽了,一定要認真檢查工作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下埽的故事并不多見,但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從“下”和“埽”這兩個字的本義來理解。下本義為向下、降低的意思,埽本義為粗糙、簡單的意思。結合起來,形成了下埽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們粗心大意或處理事情不認真仔細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下埽的結構為“下+埽”,形容詞+名詞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考試中下埽了,因為沒有仔細審題。
2. 這個項目失敗了,主要是因為我們下埽了,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下埽這個成語與“下降”和“粗糙”這兩個詞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形象的記憶聯想。想象一個人因為粗心大意而從高處下降,最終陷入了一個粗糙的地方,象征著他的工作或學習出現了問題或失敗。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粗心大意、馬虎相關的成語,如粗心大意、馬虎從事、馬馬虎虎等,來豐富對這一主題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上課時下埽了,因為沒有認真聽老師講課。
2. 初中生:我昨天數學考試下埽了,因為粗心把題目理解錯了。
3. 高中生:小王為了第一次演講下埽了,因為沒有準備好演講稿。
4. 大學生:我昨天在實驗室做實驗時下埽了,把實驗數據弄錯了。
5. 成年人:老張這次下埽了,忘記了重要的會議時間,導致誤了整個團隊的工作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