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然
成語(Idiom):啞然
發音(Pronunciation):yǎ r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因驚訝、害怕、震驚等而說不出話來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啞然是由“啞”和“然”兩個字組成。啞指失聲無言,然意為如此。合起來形容人因為某種原因而突然失聲無言,無法開口說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啞然常用于形容人在極度驚訝、害怕、震驚或受到突如其來的打擊時,無法作出回應或表達自己的感受的情況。可以用于日常生活、文學作品、新聞報道等各種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啞然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當時,項羽在垓下大敗后,被劉邦的軍隊包圍。他原本是個口若懸河的人,但是在這個關鍵時刻,他卻突然失去了語言能力,變得無法開口說話,完全啞然無聲。這個故事成為了“啞然”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Subject + 啞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這個消息后,整個人都啞然了。
2. 當她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選為冠軍時,她驚訝得啞然無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啞然”與“失聲無言”這個意思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一個人被突如其來的驚訝所嚇到,無法開口說話的場景,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啞然”相關的成語,如“啞口無言”、“啞然失笑”等,擴展對這一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當我聽到老師說我考試得滿分的時候,我感到啞然無聲。
初中生:他看到自己喜歡的偶像出現在眼前時,整個人都啞然失笑。
高中生:面對突如其來的考試,他感到啞然無言,不知道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