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有
基本解釋
古謂士有勢而尊貴,有家而富厚,有資而勇悍,有心而智惠,有貌而美好為五有。《韓詩外傳》卷二:“ 孔子 曰士有五:有埶尊貴者,有家富厚者,有資勇悍者,有心智惠者,有貌美好者。” 晉 陸云 《晉故散騎常侍陸府君誄》:“六言六行,匪君不肅;五有三無,非君不極。”
成語(Idiom):五有(wǔ yǒu)
發音(Pronunciation):wǔ yǒ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五個方面具備良好的品質,包括有學問、有道德、有才能、有品味、有風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有是指一個人在學問、品德、才能、品味和風度等方面都具備了一定水平和素養。這五個方面的有與人的內在修養和外在表現密切相關,是評價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全面發展,各方面都具備優秀的素質和能力的情況。可以用來稱贊一個人在多個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僖公十五年》記載了“五有”的故事起源。公元前530年,晉國大夫鄭昭公向晉國君主請求離開官職,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品德和才能都不足以勝任。君主問他是否具備五個方面的有,鄭昭公回答說自己只具備三個方面的有。君主對他的誠實和謙虛表示贊賞,并告訴他要繼續努力,不要輕易放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有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學問、品德、才能、品味和風度上都具備了五有的素質。
2. 這位年輕人不僅聰明才智過人,而且在五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五有的五個方面分別與學問、道德、才能、品味和風度進行關聯,通過與具體的例子和場景結合,加深對五有的理解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五有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五德歸仁"、"五常"等,了解更多關于綜合素質和修養的內容。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努力學習,爭取將來成為一個具備五有素質的人。
2. 初中生:老師常常告訴我們要注重培養自己的五有素質,不僅要有好的學習成績,還要注重道德修養。
3. 高中生:我覺得五有素質是一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指標,我會努力提升自己在各個方面的能力和素養。
4. 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我會注重培養自己的五有素質,不僅要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還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和才能發展。
5. 成人:五有素質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我會繼續努力提升自己在學問、道德、才能、品味和風度上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