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役
基本解釋
被調發服勞役或受雇而供役使的人。 唐 元稹 《招討鎮州制》:“應緣軍務所須,并不得干擾百姓。如要車牛夫役及工匠之類,并宜和雇情愿,仍優給價錢。”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一節:“ 北宋 的夫役是自耕農、佃農等廣大農民負擔的無償的勞役。” 葉圣陶 《城中》:“他只挾著一個皮書包,不需要夫役幫助,也不象其他旅客那么慌忙。”
夫役,舊指從事體力勞動或被役使的人。 瞿秋白 《文藝雜著續輯·“打倒帝國主義”的古典》:“ 廣州市 上用黃土鋪道恭迎 香港 總督 金文泰 的時候,特派三百名伕役洗刷墻壁上的‘打倒帝國主義’。”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二節:“這些奴隸在平時便做農;在有土木工事的時候便供徭役,在征戰的時候,便不免要當兵或者是伕役了。”
成語(Idiom):夫役
發音(Pronunciation):fū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妻子代替丈夫從事男性應該做的工作或責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夫役一詞指的是妻子代替丈夫從事男性應該做的工作或責任。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男性無能或懶惰,妻子不得不承擔起本應由丈夫完成的責任。它也可以用來形容妻子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承擔起照顧家庭和子女的責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夫役這個成語可以用于諷刺或批評男性不盡責任,妻子不得不承擔過多的工作或責任的情況。它也可以用來表達對妻子在家庭中承擔重任的贊賞和敬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夫役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這本古代經典著作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做申包胥的人,他的妻子非常聰明能干,而他自己卻懶散無能。申包胥經常向妻子請教各種問題,而妻子總是能夠給出明智的建議。因此,人們開始用“夫役”來形容這種情況,表示妻子承擔了丈夫應該完成的工作和責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夫役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夫”表示丈夫,第二個字“役”表示工作或責任。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整天無所事事,完全是個夫役。
2. 她的丈夫很懶惰,她成了家里的夫役。
3. 她承擔了照顧孩子和家務的夫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記憶這個成語:
1. 將“夫役”這個詞與妻子承擔丈夫應該做的工作和責任聯系起來。
2. 想象一個懶散的丈夫,妻子不得不代替他從事男性應該做的工作,這就是夫役。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相關的成語,如“婦道人家”、“男耕女織”等,了解更多關于家庭和性別角色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爸爸生病了,媽媽變成了夫役,照顧我們全家。
2. 初中生:這個男生很懶,總是讓女生做夫役。
3. 高中生:她的丈夫不盡責任,她成了家里的夫役,承擔了很多工作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