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太紙
基本解釋
◎ 毛太紙 máotàizhǐ
[Chinese coarse writing paper made from bamboo] 類似毛邊紙而稍薄的紙,略帶黑色
成語(Idiom):毛太紙
發音(Pronunciation):máo tài z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做事慢吞吞、拖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毛太紙出自《釵頭鳳·銀釵十二寸》:“你也好,我也好,只是你是個毛太紙。”毛太紙原指質地粗糙的紙,容易卷曲,用來形容人做事拖拉、慢吞吞,不干脆利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做事慢吞吞、拖拉的人,或者提醒別人要做事要迅速、干脆利落。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毛太紙最早出自明代馮夢龍的《釵頭鳳·銀釵十二寸》。在小說中,毛太紙是一個不善言辭、拖拉的人物,他的性格特點使得他被人們用“毛太紙”來形容。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 + 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做事慢吞吞的,簡直是個毛太紙。
2. 別再拖拉了,你不要成為一個毛太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將毛太紙的形狀和做事拖拉的行為聯系起來,形成記憶印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類似的成語,如“龜毛”、“拖泥帶水”等,以擴展對形容拖拉行為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寫字慢吞吞的,真像個毛太紙。
2. 初中生:你做事情怎么這么毛太紙,一點效率都沒有。
3. 高中生:他考試總是拖拉到最后一刻,真是個毛太紙。
4. 大學生:別再拖延了,不要變成一個毛太紙。
5. 成年人:公司里有些人做事情總是拖拉拖拉,真是一群毛太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