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
基本解釋
(1).中正的德行。《書·酒誥》:“爾克永觀省,作稽中德。” 孔 傳:“汝能長觀省古道所為,考行中正之德,則君道成矣。”《國語·周語下》:“夫有和平之聲,則有蕃殖之財,於是乎道之以中德,詠之以中音。” 唐 顏真卿 《贈司空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李公神道碑》:“公秉乾剛之正性,體坤順之中德。”
(2).中等的德行。《莊子·盜跖》:“知維天地,能辯諸物,此中德也。”參見“ 三德 ”。
(3).猶言自以為是。德,通“ 得 ”。《莊子·列御寇》:“兇德有五,中德為首。何謂中德?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其所不為者也。” 成玄英 疏:“用心中所好者自以為是,不同已為者訾而非之。以心中自是為得,故曰中德。”
成語(Idiom):中德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d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能夠處理中外事務,具備中西方文化素養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中德”由“中”和“德”兩個字組成。其中,“中”指中國,代表中華文化;“德”指德國,代表西方文化。整個成語表示一個人既能夠理解和處理中國事務,又具備西方文化素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那些具備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夠處理中外事務的人,特別是在國際交往、商務談判或跨國合作等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中德”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交流和德國的學問傳承。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與外國進行交流和學習的傳統,而德國作為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中國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這個成語形成了對具備中西方文化素養的人的稱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中”和“德”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國際交往中非常得體,真是一個中德兼備的人。
2. 這位企業家不僅精通中文,還熟悉西方商務禮儀,確實是個中德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中德”這個成語與中華文化和德國的西方文化聯系起來,想象一個能夠在中西方文化之間自如穿梭的人,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關于中華文化和德國文化的知識,了解兩個文化的差異和相似之處,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個中德兼備的人,為中德友誼做出貢獻。
2. 初中生:爸爸說,只有掌握中德兩種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
3. 高中生:我在學校參加了中德文化交流活動,真正感受到了中德之間的深厚友誼。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要努力學習中德文化,為將來的國際交流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