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已
基本解釋
謂三度或多次罷官。語出《論語·公冶長》:“令尹 子文 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唐 劉禹錫 《酬李相公喜歸鄉國自鞏縣夜泛洛水見寄》詩:“且無三已色,猶泛五湖舟。” 清 姚瑩 《與余小坡書》:“夫不有身為貴卿,三已之不慍者乎!”
成語(Idiom):三已(sān yǐ)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y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事情已經過去了,不能再改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已是由“三”和“已”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三”是一個數詞,表示數量為三;“已”是助詞,表示事情已經發生或已經完成。三已的基本含義是指事情已經過去了,已經不可挽回或改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已通常用于描述過去的事情,強調事情已經發生或已經完成,不可逆轉。它可以用來表達對過去的遺憾、悔恨或無奈之情。例如,當一個人后悔錯過了一個重要機會時,可以說“事情已經三已了,無法彌補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已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尚無確切記載。但根據研究,三已可能起源于古代的民間故事或寓言。它傳達了人們對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的認識和思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已由兩個字組成,其中“三”是數詞,表示數量為三;“已”是助詞,表示事情已經發生或已經完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錯過了一次機會,現在后悔也是三已了。
2. 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切都是三已的事情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要記住三已這個成語,可以將它與“已經”這個詞語聯系起來。這樣可以幫助你記住三已的基本含義是指事情已經過去了,不能再改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過去相關的成語,如“過眼云煙”、“水過鴨背”等,可以幫助你擴展對過去的描述和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昨天我錯過了一場演出,現在后悔也是三已了。
2. 初中生(14歲):我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現在后悔也是三已了。
3. 高中生(17歲):高考已經結束了,一切都是三已的事情了。
4. 大學生(20歲):大學四年已經過去了,一切都是三已的回憶了。
5. 成年人(30歲):人生中有些機會錯過了就是三已了,無法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