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泄
基本解釋
[釋義]
(動)盡量發出(情欲或不滿情緒)。
[構成]
并列式:發+泄
[例句]
發泄不滿情緒。(作謂語)
近義詞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give vent to; let off; abreact
詳細解釋
◎ 發泄 fāxiè
[give vent to;let off] 盡量發出
發泄不滿
亦作“ 發洩 ”。1.散發,舒發。《墨子·節葬下》:“掘地之深,下無菹漏,氣無發洩於上,壟足以期其所則止矣。”《呂氏春秋·季春》:“生氣方盛,陽氣發泄。” 高誘 注:“發泄,猶布散也。”《后漢書·順帝紀》:“詔以民入山鑿石,發洩藏氣,勑有司檢察所當禁絶。”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楊石齋》:“人家氣數有限,今盡發洩如此。” 郭沫若 《文藝論集續集·文學革命之回顧三》:“外來的資本主義要把 中國 束縛成一個恒久的鄉村,作為發泄它們過剩資本、過剩生產的尾閭。”
(2).盡量發出。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性潔靜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誠可以感蕩心志,而發泄幽情矣。”《水滸傳》第一○五回:“他們平日受的克剝氣多了,今日一總發泄出來。” 清 戴名世 《先大人詩序》:“至於窮之大者,其怨更深;而無所發洩,則必有以自鳴其怨。” 茅盾 《曇》四:“她的滿腔的怨怒,不知道向誰發泄方好。” 巴金 《<往事與隨想>譯后記》一:“我有感情需要發泄,有愛憎需要傾吐。”
(3).泄漏。《淮南子·道應訓》:“臣聞襲國者,以車不過百里,以人不過三十里,為其謀未及發泄也。”
(4).顯示;顯現;表現。 唐 楊炯 《<王勃集>序》:“知音與之矣,知己從之矣,於是鼓舞其心,發洩其用,八絃馳騁於思緒,萬代出沒於豪端。” 宋 蘇軾 《上王兵部書》:“士之賢不肖,見於面顏,而發泄於辭氣。”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六:“ 長順 聽了 瑞宣 的話,也想對別人說:知識和感情都是要往外發泄的東西。”
(5).猶揭露。《隋書·房陵王勇傳》:“ 素 又發洩東宮服玩似加琱飾者,悉陳之於庭,以示文武羣官,為太子之罪。”
(6).猶流通。 宋 葉適 《淮西論鐵錢五事狀》:“銅錢過 江 北,既有鐵錢以易之矣,鐵錢過 江 南,亦必有銅錢易之可也……若恐鐵錢過 江 ,兌換者多,自合量宜撙節,但要存此發泄一路而已。”
(7).猶傾訴。 沙汀 《困獸記》一:“他想起了他的妻兒,但他沒有認真發泄下去;更沒有說出那件真正攪亂了他的事件。”
(8).中醫指發汗宣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王冰 注:“發泄謂汗出也。”《醒世恒言·劉小官雌雄兄弟》:“須請個太醫來用藥,表他的汗出來方好。不然,這風寒怎能勾發洩?”
見“ 發泄 ”。
成語(Idiom):發泄
發音(Pronunciation):fā xi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宣泄情感,釋放壓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泄是指通過某種方式宣泄內心的情感或釋放壓力。這種情感可以是憤怒、悲傷、壓抑等負面情緒,也可以是喜悅、興奮等積極情緒。發泄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通過言語、行動、寫作、運動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發泄一詞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可以用于形容個人或群體因受到壓力或情緒困擾而尋求宣泄的行為。例如,當一個人遭受了不公平待遇或受到了委屈,他可能會通過發泄來釋放自己的情緒。另外,發泄也可以用于描述某種活動或方式,如發泄情緒、發泄怒火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該成語的故事起源不詳。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找到了一個安靜的地方,大聲地發泄了自己的不滿情緒。
2. 她在運動場上盡情地發泄了自己的能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類似含義的詞語進行對比來記憶發泄的含義,如釋放、宣泄等。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情緒相關的成語,如發怒、發火、發泄不堪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游樂園里玩得很開心,發泄了一整天的快樂。
2. 初中生:考試不理想,我感到很失望,于是在家里大喊大叫,發泄了自己的情緒。
3. 高中生:壓力太大了,我需要找一個地方發泄一下,釋放自己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