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臣
基本解釋
◎ 不臣 bùchén
[unfit for an official's word and deeds in feudal times] 舊指言行不符合臣子的規矩
詳細解釋
(1).不守臣節,不合臣道。《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若召 季孫 而不來,則信不臣矣,然后伐之。”《后漢書·王符傳》:“ 華元 、 樂舉 厚葬 文公 ,君子以為不臣。”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 匈奴 剛剛太平,有一些不臣之徒在找單于的麻煩,趁你在 長安 ,要給你難堪。”
(2).不稱臣屈服。《商君書·慎法》:“外不能戰,內不能守,雖 堯 為王,不能以不臣諧所謂不若之國。” 漢 桓寬 《鹽鐵論·本議》:“ 匈奴 背叛不臣,數為暴於邊鄙。”《新唐書·裴矩傳》:“ 高麗 本 孤竹國 , 周 以封 箕子 , 漢 分三郡,今仍不臣,先帝疾之,欲討久矣。”
(3).謂不以臣屬視之。《漢書·蕭望之傳》:“單于非正朔所加,故稱敵國,宜待以不臣之禮,位在諸侯王上。”《漢書·郊祀志上》:“﹝天子使﹞ 五利將軍 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視不臣也。”
成語(Idiom):不臣
發音(Pronunciation):bù ch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忠誠、不效忠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表示對君主或國家不忠誠,不效忠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那些對國家或組織不忠誠、不效忠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記載了一個關于不忠誠的故事。公元前307年,趙國的平原君姬兒對秦國的侵略表示了不臣之心,他對秦王說:“臣聞天下有主,主有臣,然而君王不君,臣無臣,此臣之所以反也。”這個故事成為了“不臣”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國家的不臣之心暴露無遺。
2. 那個官員因為行為不臣而被罷免了職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不忠”、“不效忠”等意思相關的詞語進行聯想,如“背叛”、“叛逆”等。同時,可以結合故事起源中的平原君的故事進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忠誠、臣民關系相關的成語,如“忠心耿耿”、“忠貞不渝”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做了一件不臣的事情,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作業。
2. 初中生:那個學生因為在考試中作弊而被老師稱為不臣之徒。
3. 高中生:這個政府官員因為貪污受賄被判定為不臣之人。
4. 大學生:那個研究者因為泄露國家機密而被指控為不臣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