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chuán wén yì cí ㄔㄨㄢˊ ㄨㄣˊ ㄧˋ ㄘㄧˊ傳聞異辭(傳聞異辭)
亦作“ 傳聞異詞 ”。 1.《春秋》筆法之一。謂記錄年代久遠的事,措辭有所不同。《公羊傳·隱公元年》:“何以不日?遠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參閱《公羊傳·隱公元年》 何休 注。
(2).傳聞的事說法不一致。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六·足下黑子》:“又《北夢瑣言》載 西門軍容 與 吳行魯 事亦同,豈一事而傳聞異詞耶?” 清 何琇 《樵香小記·焚廩浚井》:“ 戰國 時雜説繁興,一事而傳聞異詞,名姓時代互異者,諸子之書,不知凡幾。”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傳聞異辭
成語(Idiom):傳聞異辭
發音(Pronunciation):chuán wén yì c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流傳的言論或消息不同尋常、離奇,與事實相差甚遠。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傳聞異辭是由“傳聞”、“異”和“辭”三個詞組成的成語。傳聞指的是流傳的消息或言論,異表示與正常情況或事實不同,辭指的是言辭或說法。這個成語形容流傳的言論或消息離奇、不可靠,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謠言、傳言或不可信的消息。可以用來表示對某個消息的懷疑或不相信,也可以用來警示人們不要輕易相信流言蜚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宰相。相傳,在古代有一次,這位宰相聽到了一些關于國家重要事務的傳聞,但他并沒有輕易相信這些傳聞,而是親自調查核實后才做出決策。因此,他被人稱為“傳聞異辭”的典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傳聞異辭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別是傳(chuán)、聞(wén)、異(yì)和辭(c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了關于公司倒閉的傳聞異辭,但他決定親自調查事實真相。
2. 不要輕易相信傳聞異辭,要以事實為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聽到了一些離奇的傳聞,但他并不輕易相信,而是用一把尺子(象征核實事實)來衡量傳聞的真實性。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傳聞相關的成語,如謠言止于智者、眾口鑠金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相信傳聞異辭,只相信老師告訴我的事實。”
2. 初中生:“傳聞異辭可能會誤導人們的判斷,我們要學會辨別真假消息。”
3. 高中生:“在互聯網時代,傳聞異辭更容易傳播,我們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被謠言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