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桑
基本解釋
(1).苞桑。叢生的桑根。語出《易·否》。《資治通鑒·隋文帝開皇十年》:“家無完堵,地罕包桑,恒為流寓之人,竟無鄉(xiāng)里之號。” 胡三省 注:“包桑多根,植桑至於根多,民安其居之驗。”
(2).比喻根基穩(wěn)固。《后漢書·吳蓋陳臧傳論》:“ 光武 審《黃石》,存包桑,閉 玉門 以謝 西域 之質,卑詞幣以禮 匈奴 之使。” 李賢 注:“包,本也。繫於桑本,言其固也。” 宋 黃庭堅 《和謝公定征南謠》:“謀臣異時坐致寇,守臣今日愧包桑。”
(3).比喻不牢固;傾危。 唐 陸贄 《收河中后請罷兵狀》:“邦國之杌隉艱屯,綿綿聯(lián)聯(lián),若包桑綴旒,幸而不殊者屢矣。” 明 楊慎 《丹鉛總錄·花木·包桑》:“包桑豈固結之物乎?蓋古人朽索、六馬、虎尾、春冰之類也。”參見“ 苞桑 ”。
成語(Idiom):包桑
發(fā)音(Pronunciation):bāo s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包庇、包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包桑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包”和“桑”兩個字組成。其中,“包”表示包庇、掩護,引申為保護;“桑”表示藏匿、隱瞞,引申為隱藏。包桑的基本含義是指包庇、包藏,即掩護或保護某人或某事物,使其免受懲罰或曝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包桑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組織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而隱瞞真相、掩蓋錯誤或違法行為的情況。它可以用來批評那些為了私利而包庇罪犯、掩蓋真相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為了保護朋友或親人而隱瞞事實、冒風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包桑的具體故事起源尚無明確記載,但它常常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如《紅樓夢》、《水滸傳》等。這些作品中描繪了各種各樣的包桑情節(jié),讓人們對這個成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包桑”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屬于常見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包桑自己的朋友,故意隱瞞了案件的真相。
2. 這位警察被指控包桑了一名罪犯,結果也被追究責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成語“包桑”。可以想象一個人把一個人或物體包裹在一個桑樹的樹洞中,以表示保護和隱藏。通過形象的聯(lián)想,可以更容易地記住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包桑”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相關的成語,如“包庇”、“掩護”等。同時,你也可以通過閱讀古代文學作品,如《紅樓夢》、《水滸傳》等,來了解包桑在文學作品中的具體運用和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包桑了我遲到的事情,所以我沒有被罰站。
2. 初中生:他為了包桑自己的朋友,不敢說出真相。
3. 高中生:這位政府官員包桑了一位貪污犯,引起了公眾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