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然
成語(Idiom):惕然(tì rán)
發(fā)音(Pronunciation):tih rah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警惕和恐懼的樣子。
詳細(xì)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人因受到警示或驚嚇而感到非常警覺和戒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來形容人在面臨危險、困難或不確定的情況下,保持高度警覺和戒備的心態(tài)。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惕然”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中,原文是“惕然如喪考妣”。其中“如喪考妣”指的是像喪失親人一樣悲痛和悲傷。后來,人們將“如喪考妣”簡化為“惕然”。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副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那個聲音后,惕然警覺地四處張望。
2. 孩子們在森林中迷路后,感到惕然恐懼。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惕然”與“提醒”或“警告”這些詞聯(lián)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在面臨危險或困境時,我們會被提醒要保持警覺和戒備的心態(tài)。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惕然”相關(guān)的成語,如“驚惕萬狀”、“戒惕”等,以擴大對這一詞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6-12歲):我走在黑暗的街道上,感到惕然不安。
2. 初中生(13-15歲):聽到突然的爆炸聲,大家都惕然一愣,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3. 高中生(16-18歲):考試前的最后一周,同學(xué)們都惕然警覺,努力復(fù)習(xí)備考。
4. 大學(xué)生(19-22歲):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yè)市場,畢業(yè)生們都感到惕然,努力提升自己的競爭力。